-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全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艹区)’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壬。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韩愈《讳辩》)
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举)进士有名 举:举荐
B.贺不举进士为(是) 是:正确
c.乃(比)于宦官宫妾 比:比较
D.(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考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劝(之)举者为非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B.贺举进士(为)可邪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C.夫讳始(于)何时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D.稽之(以)国家之典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为李贺辩解的一组是( )
①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②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③《春秋》不讥不讳嫌名④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⑤贺不举进士为是⑥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对诋毁李贺考进士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B.作者认为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的。
C.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进行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进行辩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