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doc

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   同类新闻是媒体面对同一新闻资源采写的报道。所谓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简言之就是事件是相同的,而记者做出的报道却与众不同。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反映,对媒体而言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竞争力的体现。   同类新闻中很容易出现新闻同质化现象,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新闻采写中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体现自己报纸的定位,便是每一个奋战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该设法破解的命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社会新闻捐髓系列报道中,谈谈同类新闻报道如何通过策划挖掘,寻找差异化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盘点信息同中求异   我国目前有400多万白血病患者,而且每年以5万至6万的数量增长,其中只有1/4的人能在亲属中找到合适的骨髓捐献者,而绝大部分病人找不到合适供者。骨髓配型成功的比例很低很低。要让更多的人配型成功,就需要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捐髓志愿者行列。   面对献血、捐髓、器官捐献这一事件雷同的新闻, 如何从同城媒体大战的捐髓新闻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梳理事件信息,包括捐献人和受捐人的职业、年龄等背景,以及捐髓事件的背景,从中寻找差异。这其中要运用好两个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1.探寻捐献者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视角可以给读者新鲜的感觉。梳理本报5年来所报道的捐髓人物,在捐髓新闻报道中,每个捐献者尽管重复着同一件事,但不同视角下他们有着各自鲜活的面孔。   按职业来分,有大学生、中学生、医生、公务员、农民工等;按年龄来分,有“60后”、“70后”、“80后”、“90后”等等,按身份来分,有“最美妈妈”、“最美新娘”等等。通过这些标签,可以突出捐髓人物鲜明特征,迅速脱颖而出。   据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介绍,湖北200余名捐髓者,有近一半是学生,他们年轻的生命,热血澎湃,爱心涌动。   为挽救素不相识的男孩东东,孝感学院学生田强放弃期末考试,前往北京捐髓救人。襄阳一中“90后最美高中生”张文驰在高考备考冲刺的关键时期,毅然来到北京捐髓。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杨子威为救未曾谋面的白血病女孩,不顾父母反对,前后两次捐髓。   除了学生,捐献最多的当数白衣天使,宜昌市中心医院护士黄丽丹,为捐髓救人,狠心给6个月大的儿子断奶。荆州妇幼保健院医生肖磊连续两次捐献骨髓。   此外,还有农民工、公务员、军人和农民。还有些特殊职业,比如,28岁的襄阳假肢技师施宇,5月将赴北京为一名美国华裔白血病患者捐髓。   还有的是突出年龄,1993年出生的张文驰当时是全国首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高中生,也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因此,采访及新闻报道中,我们紧紧抓住张文驰这一特性,进行了大量报道,很快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张文驰捐髓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2.分析受捐者的信息。   在众多白血病受捐者中,每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分析他们的信息,也可以迅速找到新闻爆发点。 例如,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首例跨国捐髓志愿者张宝,他的捐髓对象是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   2008年,韩国白血病患者向中华骨髓库求救,经过长时间配型比对,张宝是唯一配型成功者。2010年1月11日,本报特派记者赴北京全程采访报道张宝跨国捐髓全过程。次日,湖北日报一版以《我省首例跨国捐髓昨日采集》为题进行了报道,11版整版刊发《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我省首例跨国骨髓捐献纪实》。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特别赞扬张宝在2008年遭遇车祸后,仍继续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   再比如,湖南娄底一家三兄弟不幸身患范可尼贫血症,双胞胎弟弟二毛在等待骨髓中离去, 央视新闻频道跟踪报道了湖北、湖南、河北三省联动,救助范可尼贫血症的双胞胎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之时,我省阳新供电公司职工向功威配型成功,大义捐髓,拯救了双胞胎哥哥大毛。   笔者在报道中,不仅把镜头对准了我省的捐献者,更远赴河北省廊坊市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采访受捐者大毛一家人,把报道延伸,凸显人间大爱。   3.事件本身找差异。   捐髓事件本身看似雷同,但运用差异化思维和逆向思维,就能发现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就成为了报道的落脚点。   二次捐髓,两年前接受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复发,生命垂危之际,当年的骨髓捐献者再次挺身相救。2014年08月28日,襄阳“大爱的哥”杜前委再次捐髓,为苏州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150毫升淋巴细胞。   同日捐髓,2014年4月24日,同济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武钢工人熊燕和恩施医生雷锐,两个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捐髓拯救两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   最快捐髓,蕲春小伙王兵(化名)为6岁小女孩璇璇(化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从配型成功到捐献成功,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