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这山和那山间叙说.doc
在这山和那山间叙说
过了小暑天气闷热,用电脑码字属于自讨苦吃,坐在沙发上,前面摞着两个纸箱权当桌子,头顶上空调吹着,不一会儿膝盖骨就开始疼。最热的是电脑,一个叫“鲁大师”的软件时不时就提示主机快80℃了,再来个怪声烦人,干脆把它卸载了。机子用三五年,似乎就老得不成样子,如果多折腾几下,就热得快散了架。天热,鱼缸里硕果仅存的三条鱼中,有一条出状况了,沉在水底一动不动,只是喘气,另外两条游过来安慰一番。我赶紧清理水缸,甚至加进一小包海盐,可惜于事无补,扛了两天这条鱼终于彻底翻肚了。想起那句和鱼有关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它们在鱼缸里,只要健康地活着就好,高兴不高兴咱不知道。看着快要不行了,我好像感觉到金鱼对这个小天地的依依不舍。
2015年6月14日,我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童庆炳先生,在爬完金山岭长城回来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于下午6点左右不幸去世,享年80岁。听说他两年前就犯过心脏病,还装了几个支架,发病时在远郊区,无法实施抢救,实在是太遗憾了。童先生喜欢锻炼,过去身体好时,每周都会去爬香山。记得有个医学专家也说到北京的老人爬香山,一清早就去,上鬼见愁,说:“谁爬得快谁长寿。”其实这是医学上最忌讳的。我们不反对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但是如果中老年人早上激烈运动,搞长跑、爬香山,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死亡率是很高的。
这以后的几天,报刊电视网络关于童庆炳的报道不断,原因之一是1987年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联合开办创作研究生班,他是该班的辅导员,并教授课程《创作美学》,莫言、余华、毕淑敏、严歌苓、迟子建等知名作家均是他的学生。作为莫言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他曾经建议莫言结合自身创作写《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后来莫言将题目改为《超越故乡》。原因之二是童先生是当今国内文艺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在文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等方面有开创性研究,有500多所高校在使用他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这本书被认为是最好的。《文学理论要略》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使用。原因之三是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点被评定为全国第一个文艺学博士点,1984年开始招收3名文艺学博士生,文学大家黄药眠先生是导师,童庆炳是副导师。同年还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共13人。这第一届博士生和第一届硕士生构成日后学界所谓的“童门弟子”或“童家军”的基础,现如今大多是中国文艺学界的中坚力量。
本来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上写的是钟子翱、童庆炳和梁仲华三位导师,可是,当时钟子翱先生身体不好,已经检查出患了癌症,住院治疗(1986年去世);梁仲华则调到北师大新成立的社会科学处任处长。于是,13名学生都划到了童庆炳名下,全由他一人指导。后来,人们戏称他们为童庆炳的“十三太保”。第一届博士生则是以黄药眠先生的名义招进来的,不料老先生生病住院,不久后去世了。这些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方法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包括开题及其他工作,全由童庆炳来主事。
童庆炳1936年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是清贫的农家子弟。连城位于闽西的大山深处,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童家先祖是为避战祸,南宋时从山西雁门迁移过来。为了不忘“客家”老本,他的父亲在斗笠写着“雁门童氏”。童先生在初中几乎辍学,是靠祖母给的4块银元继续求学,这钱原本是老祖母给自己留的送终钱。1955年,童庆炳从龙岩师范学校毕业,按照当时的规定中等师范生不能参加高考,必须到乡村当小学教员。后来国家下达文件,有四个名额保送大学但只能报考师范院校,他有了继续深造的机遇,填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没想到真的考上了。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师大中文系,由原北师大和辅仁大学中文系合并而成,名师荟萃,有黎锦熙、黄药眠、刘盼遂、李长之、钟敬文、穆木天、陆宗达、王汝弼等。1958年7月,童庆炳毕业留校在文艺理论教研室任助教,中文系指定黄药眠先生做他和另外两位年轻助教的指导老师。黄先生并不给他们讲多少高深的理论,是通过作品进行示范分析问题,极力提倡“具体的思维”,即不要从概念出发,从抽象到抽象的推论;而要从事实出发,把观点与材料相互对照,以事实印证观点,看看观点的涵盖面是否周全――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检验观点的正误,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偏颇,才不致使自己的理论成为空论。
童庆炳是这样回忆业师黄药眠先生:
黄药眠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1951年从香港达德学院返回大陆,出任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1953年起担任北师大中文系主任。他对教育的献身精神是难能可贵的。1957年6月8日那天,他自己预感到过不久就可能遭到批判,不能再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于是他决定马上给学生讲了一个题为《美的评价》的题目,副标题是“不得不说的话”。他解释说,这是他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没有完全准备好,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