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2训诂体式[精]
第二节 训 诂 体 式 也称训诂的体制即训诂的形式 要点: 一、随文释义的注疏 二、通释语义的专著 三、文献正文里的说解 四、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一、随文释义的注疏 根据文献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解其中词句的语义 一)注疏的类别 1、传注类 2、章句类 3、集解类 4、音义类 5、义疏类 6、补注类 1.传注类 以训释经典文献词句、事典为主的一种训诂体式,包括传、注、笺、诂、训、解、说、释等形式。 传,孔颖达《毛诗正义》:传者,传通其义也。胡韫玉:以车达急速之事→由此达彼→以言语递达→递达古今之言语。(传述) 注,《说文》:“注,灌也。” [唐]贾公彦:“注义于经下,若水之著物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 (注释)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始于郑玄《毛诗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康成特因毛传而表识其旁,如今人之笺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表识,揭举其未详之义另为表述即标注前人注解尚未明确之词句) 传侧重解说文献的思想内容 《左氏传》侧重阐述史实,证发经义。《公羊传》、《谷梁传》侧重阐明《春秋》的微言大义,用问答形式讲解经文。 《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氏传》:初,郑武公娶于申……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公羊传》: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谷梁传》: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换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2.章句类 串讲句子意思、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 [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集解类 集注、集传、集释 [魏]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诗集传》《孟子集注》 4.音义类 既辨音又释义。又称音训、音诂、音注等。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14种) 朱熹《大学章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 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朱熹《中庸章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5.义疏类义,义理;疏,疏通 汉代以后对古代文献既释经文又释注文的一种体式。 [魏]刘璠《毛诗义》,皇侃《论语义疏》 ,[唐]《五经正义》→九经注疏→[宋]《十三经注疏》。 疏不破注,义疏常常尊重前人旧注而不改易、突破前人旧注的解说。 6.补注类 补充、纠正旧注的一种注释。 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先前《汉书补注》。 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魯人○劌古衛反見賢遍反下同……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大信也[疏]注孚大信也○正義曰孚亦信耳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為大信以形之……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共乘兵車○從才用反乘繩證反 (《左傳》晉?杜預注,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音義,唐?孔穎達疏) 二)注疏的内容 以解释词义为核心(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