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免费教学案_1.doc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愚公移山免费教学案_1

愚公移山免费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惩”、“之”等词的解释。 分析“家庭会议”。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曾”、“如……何?”、“焉”;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遂”、“箕畚”。 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