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之“谜”(光明讲坛)探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年西泠之“谜” 演讲人:陈振濂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 演讲时间:2016年6月 作者:陈振濂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4日?11版) 陈振濂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刊主编、《中国篆刻》主编。专攻书画篆刻研究,同时已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 ?关于西泠印社,研究历史有几十年,向外宣传和讲解西泠印社也讲了几十年。但这几十年我大部分精力用在厘清事实之上,也就是近百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发生这些事情之后印社的前辈是怎么去应对的?进而又考虑百年西泠之所以到现在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它是怎么发展的?我们要怎么找到它的精髓?但是这次“百年西泠之谜”等于给我提出了一个考卷,就是必须得用一个解开谜团的立场,来重新解读西泠印社,这很有趣味。 ?   讨论西泠印社历史,牵扯到很多具体、专用的人名和史实名称,因此已经关注西泠印社的同志可能会对这些比较了解;如果对西泠印社关注不多的同志,我建议听后再去补补基础知识,请看一下网易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课程《江南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那里面有五讲都是关于西泠印社的。 谜一   我讲的“百年西泠之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西泠印社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中成立起来的。我们一般认为西泠印社肯定是由大牌、豪族、富人聚集起来,形成的一个印社团体,追溯当时的社会生存环境,其实这是一批非常“背时”的人在做的一件非常莫名的、甚至不无迂腐的“无益”之事。   清末到民国初年,大家所关注的都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没有人去关注早已陈腐不堪的金石学术尤其是印章、篆刻,即使有关注,也非常小众。光绪末年,孤山偶尔会有几个年轻人聚集起来,拿出自己收藏的古玺汉印或明清篆刻在那儿互相研讨,自得其乐。在旁人看来,他们就是一群不可理喻的疯子。   这就是我要解的第一个谜。西泠印社是在怎么样的艰难环境中成立起来的?   当时有一个“南社”,也是一个最知名的社团。柳亚子、陈去病、李叔同、黄宾虹都在其列,名流如云。南社和西泠印社几乎是近百年在社团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团体,但是细细检讨:南社提出的宗旨和口号是“反对清朝,推翻帝制”。它的口号是非常政治的,它提出我们要再造国家,不能让异族再来统治我们,要走向共和。南社里面聚集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大部分精英。但是南社提倡的具体目标是反对清朝,几年后清朝帝制覆灭,政体改变,南社作为一个政治社团忽然就没有方向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历经千辛万苦如愿以偿。清朝被推翻以后,除了一些高修养的文人还在一起吟诗作赋之外,它作为一个有形的组织,已经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南社不过持续了二三十年左右,到了民国十几年就在慢慢消亡。当然,它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它失败,而是它的目的达到了,功德圆满了。之后既然没有进一步的目标,那就走向自然消亡了。   而当时西泠印社十来个非常平淡的文人,所提出来的宗旨并不是具体的阶段性的政治目标,而是一个笼罩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金石篆刻,是传统文化,尽管当时都认为这必然属于落后迂腐的书生趣味,与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不相干,但作为学术,横贯千百年,却是不灭的。如果它起步时提出的是个比较现实的社会政治目标,那可能很快就时过境迁,就没有这个百年之谜了,因为它持续不了。西泠印社在一开始提出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后来又提“兼及书画”。我记得1933年,西泠印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它所举办的展览叫“金石家书画作品展”,它不做普通的书画展,它的要求就是不仅要书画好,而且创作家的身份一定要是金石家,也就是说必须要会刻印、有著述,或者做青铜器的拓片研究,当这些业绩做到顶尖以后,书法和画画作品才能够被认可。在当时有一个这样专门的“金石家书画展”的概念是很了不起的。之后,这个展览还出过一套展览图录,这套书在近代史上很有地位,虽然限于条件,黑白印刷还比较差,但极其珍贵。因此,印社它首先必然是重刻印。但是印社先辈的视野心思并不限于篆刻。它的范围非常大,所有的学术、所有的考证、所有的鉴定、所有的金石学的各个部分,碑帖、青铜器的铭文的研究,全部都参与并取得成果。它通过“印”这个媒介来伸延向中国传统国学的各个领域。我在解读的时候,觉得它包含了一个“谜”。早年的西泠印社和我们现在当下的西泠印社年代相差久远,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文献去推断事情的本来面貌。试问创社的四位前辈,怎么在当时就有这样一个宏观的意识,通过印章去衔接于当时衰落的国学?请大家注意是“衰落”,那个时候叫“西学东渐”,在西方政治、学术、文明方式进入并笼罩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人看自己就是贫穷、落后、愚昧、挨打;要打倒孔家店,要维新、要救亡图存。所以在当时众皆自认中国没有什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