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历史七下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摘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女真溯源 女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来源于唐代的黑水靺鞨。 五代时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于海。 北宋末(12世纪初),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明初,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明朝时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皇太极继位后,用武力完成对黑龙江和吉林东境女真各部的统一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女真的概况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明朝前期归努尔干都司管辖 努尔哈赤(1552—1626),姓爱新觉罗。先祖受明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19岁分家自立,因所得家产极少,只得自谋生计,亲自上山采松子、挖人参至抚顺马市去交换,经常接触汉人。曾一度投到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帐下,受到军事训练,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朝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努尔哈赤之子。后金时,以战功兼辖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二旗,势力强大。努尔哈赤死后,受诸王拥立,1626—1643年在位。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清初的中央政权机构 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 材料一: “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行军琐记》 材料二: “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谈迁《北游记·纪闻·国议》 材料三: “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 ----《满洲名臣传·鳌拜传》 (二)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雍正帝时,为了筹备镇压西北准噶尔贵族的叛乱,雍正四年(1726年)又在户部内设立军机房,在宫内的隆宗门内办公,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开始只是一个暂设的军事行政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材料一: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 1、军机处的设立 ①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 ②设立者: 雍正帝 ③军机大臣的职责: 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乾清宫 在北京的乾清宫,军机处处理全国大事时,皇帝坐在龙椅上,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在地上。 4、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大兴“文字狱” 1、“文字狱”含义 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叫“文字狱” 2、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 3、时期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1、(2010·聊城学业考试)“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里的“执政之府”是 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 2、(2010·苏州中考)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求》、《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浅议“焚书坑德” 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3、(2010·淮安中考)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C.鼓励读书人参政议政 D.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4、(2010·长沙学业考试)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西周行分封制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5、(2010·黄石学业考试)右边是清朝军机处的照片,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设立该机构的皇帝是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课堂练习 1、后金的建立者 (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