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确立.docx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州城确立

第三部分 州城确立43) 州城确立自秦代以来1000多年的开发,浙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齐澣建立“明州”;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韩察在三江口建造州城,自此,三江口作为浙东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绵延至今。终唐一代,明州城经历了城市的确立到巩固的历史过程。为了巩固这座州城,伟大的它山堰水利工程一举解决了城市的淡水供应,为明州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也是宁波港城的成熟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青瓷高度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日趋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终形成与发展,带动了明州港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提高与扩散,明州商团的活跃,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日本遣唐使的登陆地,明州成为唐王朝面向东亚的门户……,所有的一切都促使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口,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港城。44) 黄晟黄晟,鄞县人。唐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地方割据混战中,身为明州镇将的黄晟自立为刺史。为保障地方治安,黄晟于唐昭宗景福初年(892)至光化元年(898年)沿自然江岸、河堤,垒土夯墙,构筑了18里罗城。罗城的建成有效地保障了明州,使一城百姓免于战争之苦。罗城与子城形成的双城体系,标志着明州城市格局的形成。黄晟做了18年明州刺史,修了18里长的罗城,实在称得上是某种巧合。黄晟去世后,鉴于他对明州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民众奉以为神并建祠纪念。45) “乾宁五年”城砖这是一块城砖,是1993年宁波市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市区东渡路古城墙遗址时发现的,上面的文字是反书的“乾宁五年”(898),这是唐代末年唐昭宗的年号。这一发现十分重要。大家知道,我国筑城的历史很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方地区就出现了板筑的夯土城墙,2007年有报道称良渚文化发现了大规模的夯筑土城墙,一时轰动国内外。这种采用夯土板筑城墙的做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宋以后用砖、石砌筑城墙才逐渐多了起来,到明代中叶后,砖城开始普及。【知识链接】纪年城砖证实,唐代明州罗城城墙修筑于黄晟刺史任上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而罗城城墙从建筑开始,就用夯土作城墙内心,两侧全用砖头砌叠,整齐有规律。而此时,远在北方的大唐都城长安还是一座夯土城,皇帝居住的唐长安大明宫宫城除城门墩台和城拐角处用砖砌筑外也是夯土墙,只不过城墙比明州城墙厚一些而已。唐代杭州城也是土夯城墙,直到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才开始在泥墙外包砖,整整比明州砖城晚了260年。46) 日本遣唐使明州登陆地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部分物品就已经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为了向中国直接学习,出现了由日本政府组织、派遣的遣隋使、遣唐使。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遗的遗唐使共有18次(也有人说13、14次、更有20次之说),实际上到达唐朝的只有13次,其中有4次是在明州登陆的。明州与日本五岛列岛之间的距离大约只有650公里,这是当时最短的一条航线,一般情况下,六至十天就可到达彼岸。公元847年6月,日僧惠运、仁好、惠萼等,乘坐明州人张支信的唐船,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到达值嘉岛的那留浦,创造了木帆船时代中日航行的奇迹,而走其他路线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遣唐使有目的地选择了明州作为入唐登陆地。明州成为大唐的门户。【知识链接】这里有一个插曲,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日本入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自开元五年(717)来到长安,入太学潜心学习唐文化,取得卓越成就,并与大诗人王维、李白等结下深厚友谊,唐玄宗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赐名朝衡(晁衡)。在唐30多年,朝衡日夜思念日本,多次谋求回国。天宝十二年(753)得以随遣唐使藤原清河船从明州放洋归国,在甬江江口的望海镇,朝衡近乡情切,写下了一首感人至深思念故乡的和歌: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然而,造化弄人,他乘坐的船舶在海上遭遇风暴,飘至安南(今越南),两年后才辗转返回长安。因当时误传死讯,李白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哭晁卿诗》以悼念这位至交。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阿倍仲麻吕滞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岁客死长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为中日两国人民所怀念。47) 明州发给遣唐使学问僧最澄的牒、批文古代的公文称“牒”。唐代继承汉晋以来的传统,规定凡外出旅行经过关隘、渡口等必须出示官府颁发的通行证,称为“过所”,也就是“允许通过本所”之意,申请“过所”须由申请人备具牒文,一般需说明申请人姓名、年龄、携带物品名称及数量,同时说明活动区域等。唐贞元十九年(803)遣唐使日本僧人最澄等驶抵明州的鄮县。当其他遣唐使于第二年离开明州,沿运河北上赴长安朝贡时,最澄则向明州官府提出巡礼天台山的申请,获准后在明州、越州各地求法巡礼。您看到的就是当时明州府发给最澄的“公验”复

文档评论(0)

haha858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