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docVIP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以快乐实践为抓手促进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主要来源。中央8号文件中指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可见,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对少年儿童的期望砝码往往压在学业上,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在学业上是个佼佼者,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缺乏实践,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因此,“快乐地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是当前少年儿童在高负荷、高压力近况下最迫切的心愿。 2、课题提出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德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社区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学校、社区、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整体化、序列化、科学化。以快乐实践促成德育生活化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 快乐德育强调从心开始,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活动模式,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并加以内化,提升道德修养。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和瓦金斯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梅以及马勒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线,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3)、对儿童行为习惯与德育的联系的研究 瑞士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就阐述了行为习惯对儿童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父母和教师责无旁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说:“习惯在儿童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上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坏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务”。 2、国内研究综述 1988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1988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等

文档评论(0)

lisuf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