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几位有特色的左翼作家详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几位有特色的左翼作家详解

蒋光慈(1901-1931) “革命+恋爱”模式 “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 安徽六安人。原名侠僧,笔名光赤。“五 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1921年 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共。 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 1927年发起、成立太阳社,宣传革命文学。 后因《丽莎的哀怨》小说遭左翼批评,在 贫病交加中逝世。 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基本与他本人的生活同步: 1925年“五卅”之后,他很快写出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 以少年汪中的经历,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斗争;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过后不久,他完成了小说《短裤 党》,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迅速反映了知识青年分化的事实,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 蒋光慈的创作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及时反映,并追求宣传 鼓动性,但因为缺乏从容的观察与思考而流于表面。 《丽莎的哀怨》是蒋光慈力图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的 一种尝试,但由于作品流露出对主人公白俄旧贵族女性的 同情,受到左翼文艺界的严厉批评。 代表作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 描写中共领导下的早期农民武装运动。 矿工 张进德 知识分子 李杰 蒋光慈:《野祭》、《菊芬》等 洪灵菲:《大海》、《流亡》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男女作家表现此一题材的差异 男作家多主张革命、恋爱可以共存 女作家多主张革命、恋爱难以调和 华汉(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 换》、《复兴》)1932年重版,瞿秋白等人为之作序,批评了 小说表现出来的“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即作者缺乏实际的革命 经验,在作品中有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现为一种激进心理 和狂热情绪。 柔石(1902-1931)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28 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后 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 “左联”,担任执行委员。1931年 被捕并于同年被杀,为“左联五烈士”[1] 之一。 [1] 关于“左联五烈士”,现有充分材料证明这一提法 并不准确。柔石等人是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集合上 被捕后遭处决的,与文学活动无关。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 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 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睁圆了近视的眼睛, 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 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 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 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 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 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 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 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二月》描绘了一个倪焕之式的人物萧涧秋,大体反映了“从文 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转换时期的知识(文学)青年的精神状况与 思想动态。萧涧秋经历过“五四”落潮后的漂泊,来到世外桃源的 芙蓉镇,寻求一种安静的生活。芙蓉镇死气沉沉,偶尔有些“茶 杯里的风波”。陶慕侃的人才教育主义、 方谋的三民主义、钱正兴的资本主义等 主张,表明小镇所受的外面世界的影响, 而萧涧秋与陶岚的恋爱以及对文嫂一家 的同情和关爱,不过搅起了流言蜚语, 他在这里遭受中伤、倾轧之后,再度出 走。这种生活、精神的双重漂流,是当 时知识青年较为普遍的状态。 电影《早春二月》海报 萧涧秋个人追求的失败,反映了人道主义理想在现实中的碰壁。 他是一个“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知识 分子,鲁迅曾用比喻说明这一形象:“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岗上 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 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1] 他有一展宏图的愿望,但其实并无施展拳脚的耐心与手段,加 之身处乱世而并无很好的机会,所以自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 鱼情” .萧涧秋夷犹多虑,所以虽如倪焕之那样同有“求善的热望”, 但并不像后者那样具有行动的能力,以至狂热地投入革命,“目 击大变之后,只是借酒浇愁,痛哭流涕”[2],而仍然是、只能是 徘徊。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