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火、木头和挪威的建筑.doc
柴火、木头和挪威的建筑
今天,挪威的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提高建筑设计质量,而且,关于整合和开展有关景观、空间、城市、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也在讨论范围
前段时间,新浪微博上一条关于挪威的消息被转发了8,600多次,那篇长微博写的是挪威NRK电视台制作的一档名为《全国柴火之夜》的节目,时长12小时。前4个小时是挪威各地的人们在林中劈柴、堆柴和烧柴,再围着柴火堆谈劈柴、堆柴和烧柴。接下来的8个小时,电视镜头对准一个农庄的壁炉,一只属于摄影师本人的、女性的手偶尔会添柴,或者烤香肠和棉花糖。500万人口的挪威,有100万人收看了这个节目,虽然谈不上目不转睛,但很多人时不时看上一眼,想知道柴烧得如何了,许多人在Twitter和Facebook上激烈地争论堆柴的时候到底是树皮朝上还是朝下,到底是该拨火还是添柴。
这个节目的灵感来源于挪威作家拉斯?麦汀的一本畅销书《实木:关于劈柴、晒柴和堆柴的一切――以及烧柴的灵魂》,这本书15个月内卖出了20万本。
柴,只是可以做柴火的木头的一种形式,木料与挪威人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森林占挪威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法律规定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的森林,砍伐树木之后都必须在限期之内补种幼苗。这是维持挪威森林资源可持续的基础。这些森林自古以来都出产高质量的木材,制作出了供应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大量家具。披头士乐队那首著名的《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其实唱的不是森林,而是挪威的木头,说的是歌中主人公和女朋友所处的那个房子里满是挪威木头制作的家具。
这些挪威的木头,厉害之处不止于此。
公元1100年至1300年之间,挪威全境建造了1,000多座木板教堂,这些曾经风靡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建筑,至今只有挪威南部还留有28座,它们现在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中国梁柱体系的木结构建筑不同,这些教堂由狭长而厚实的木板构成,地基上装有水平桁条,再将垂直构件―比如立柱―装配到凹槽里。每面墙由2?4根长约8米的狭板立柱作为支撑,墙框架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地面上完成,然后整面墙竖立插入地基,再将作为外墙的墙板一片片榫接插进预留的槽口。现在描述起这些教堂的施工过程,很像小孩子玩的插板积木,但能用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木板建造出的建筑在北欧那样恶劣的环境里仍然能矗立几百年,想想就觉得非常惊人。去年,挪威人在斯塔万格建造了一栋名叫“挪威木构”的木质大楼,这栋全北欧最大、最高的木建筑,重新向传统致敬。
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洗礼之后,挪威的建筑师们既有优良的关于抽象形体塑造的现代意识,又逐渐意识到,挪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刻板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加上国内本身的自然景观以及挪威人日常生活和自然的亲密性非比寻常,他们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在意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稍不留意他们可能就会严重地破坏自然,再被自然摧毁。
挪威的建筑在材料选用上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地出产的木料,这要比工厂生产的钢筋混凝土更加低碳。大窗引入更多自然光照,设计与工艺俱佳的密封与保温层、有组织的换气通风确保了在建筑的热工效能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任何现实条件。对于材料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国家也有明确的规定。
这种可持续的建筑意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国家馆的设计上也体现得很全面。挪威馆的设计主题是“15棵树”,属于一座“森林”的15棵松树模型展示了整个国家的特色景观,它们高度在5?15米之间,连接搭建成一个起伏延绵的“棚”,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群落生境”。木材本身的气孔和含水量可以有效地调节馆内的微环境,设计者考虑了能源和再利用问题,在建筑的屋顶上布置了最大面积的太阳能板,使用半透明材料,让自然光能够进入室内。同时还布置了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把上海梅雨季节的雨水转化成饮用水和室内景观用水。在其他国家力争将国家馆标新立异的时候,挪威馆已经计划好要把这“15棵树”在世博会结束后运走,让它们能在城市里各自发挥功能。
挪威建筑设计的崛起是从1996年开始的。时任文化部长的奥茜尔?克莱沃克兰德主导,将建筑设计作为文化部的工作重点之一,为建筑设计制定了国家政策,颁布了一套国有建筑和构筑物的审美标准手册,由行政部、文化部、交通部联合推出,明确了从政府机构的角度支持的审美倾向,提出项目的各个阶段应该由审美问题专家来负责把关。从那时开始,受到国家文化部支持,挪威的建筑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展览、出版物、竞赛以及采取其他有效手段扩大了建筑设计的影响力,出现了像JVA建筑事务所和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这样具有国际声誉的机构。
到今天,挪威的政策仍然在强力支持建筑设计质量的提高,同时帮助整合和开展有关景观、空间、城市、遗产、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相关的经济问题的讨论。在上海世博会的挪威馆里,有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