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嵩围塘工程项建兼可研[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嵩围塘工程项建兼可研[精选]

1 综合说明 1.1 绪言 km2。整片滩涂处于缓慢的淤涨状态,随着宁波市改革开放深入发展,2001—2010年,宁波市及鄞州区发展需新增建设用地6666.67公顷,其中需占用耕地6046.67公顷,而2001—2010年间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只剩下499.922公顷,有5546.75公顷的占用耕地需求要通过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来解决,土地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鄞州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鄞州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从鄞州区的现状出发,在加强土地管理及保护、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尽可能地围垦条件成熟的滩涂资源,解决部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关系到鄞州区经济社会可否得到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更好地配合“新鄞州工程”的全面实施,对大嵩地区的滩涂实施围海造塘工程。 200年月区,编制了《》,06年7月初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于2006年7月19~20日组织召开了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咨询会议;会后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2006年9月份提供了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7年3月28日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了《鄞州区大嵩滩涂围塘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并以甬发改会纪[2007]27号下发《鄞州区大嵩围涂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精神,我院对项目建议书兼可研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并于2007年4月初提交了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最终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由区委托进行。本报告高程为85国家高程系统。 属围垦,1995年至今,围垦的设计、施工技术在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取得许多成熟的经验,目前进行建设客观条件和技术条件都相当成熟,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 《防洪标准》(GB50201-94; (3)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标准》(2000); (4) 《水利水电工程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 (5)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6) 《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1999); (7) 《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8)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 (9)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10)《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2) 《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费用定额及概算编制规定》(年); (1) 《浙江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1998年); (1) 《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1998年); (1) 建设部2006年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1)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 《宁波市鄞州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 《》。1.3 工程建设条件 1.3.1 地理位置 1.3.2 水文气象 工程区处于,潮型属正规半日潮,根据工程区附近梅山盐场潮位观测资料及1996年设立的三山潮位站资料整理分析,历史最高潮位4.73m(1997年),多年平均高潮位2.39m多年平均潮位0.68 m多年平均低潮位-1.20m。排涝设计按20年一遇要求进行设计。 N=20年时,24小时设计暴雨 H24p=mm 海塘设计按50年一遇要求进行设计。 N=50年时,设计高潮位 Hp =4.47 m、中段Hp=4.44 m、北段Hp=4.41 m 1.3.3 工程地质 1.3.3.1 区域地质 VI度区,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1.3.3.2 枢纽工程地质 ⑴海堤 I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为6.10—9.10m,土层处于饱和状态,土的工程性质差,其厚度大。II1淤泥质粉质粘土、II2淤泥质粘土、III1层粉质粘土、III2粘土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易产生滑动,这在设计中应引起重视。以上地层均为堤基的主要沉降层位。IV层为老粘土层,可塑状,性质好,但埋深起伏大,局部缺失。V层粉质粘土层性质一般。 本工程30m以深均无液化土层存在。 根据推荐堤线与两条比较堤线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差不多。横堤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筑堤过程中注意分期加荷施工,施工中应加强现场孔隙水压力和位移的观测工作,切忌盲目堆填,或一次性填筑至设计高度。 ⑵排涝河 同海堤。 ⑶排涝闸 I淤泥质粉质粘土,性质差,其厚度大,下伏II层淤泥质土,土质也较差,软土总厚度达41.60 m,碎石层以密实状为主,为较理想的桩基持力层,但其埋深大,层厚大于4.00m。考虑到软土地基上筑闸,设计可采用桩基处理,但桩基设计应防止底板底面的接触冲刷。 1.3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