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气相色谱法-2014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气相色谱法-2014报告

CO在Pt、Pt3Sn、PtSn上的TPD曲线 ■ Pt与Sn形成合金后,TPD峰向低温移动,且Sn含量增加,高温峰消失 ■ 比较TPD峰面积知,Pt-Sn合金的吸附中心密度比Pt小。 结论: Pt与Sn之间产生了电子配位效应,Sn削弱了Pt吸附CO的性能。同时,Sn对Pt起稀释作用并于表面富集。 表征酸性:NH3-TPD, 正丁胺-TPD, 吡啶-TPD 表征碱性:CO2-TPD (2)表征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 CO2在某些金属上脱附 可发生分解生成CO,须用MS检测 ● 峰面积的大小 表面酸中心数目 ● 峰的数目 表面酸中心种数 ● 峰温的高低 表面酸中心酸性的强弱 r = n(Na)/n(Al) 低温峰是和由于分子筛中的H 键引起的弱吸附NH3 相对应,不是酸中心;高温峰与酸中心相对应。 丝光沸石上的NH3-TPD图 钠型 氢型 低温峰 高温峰 r = n(Na)/n(Al) 结论: 丝光沸石随Na/Al比的增大,表面酸性减弱 (3)氧化物催化剂O2-TPD 选择性氧化催化剂 烯烃完全氧化催化剂 兼有选择性和完全氧化 ●由O2-TPD 结果推测: 选择氧化反应和晶格氧有关,而完全氧化反应和表面吸附氧有关。 2.4.3 程序升温还原(TPR) 一种在等速升温条件下的还原过程。在升温过程中若试样发生还原,气相中氢气的浓度将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把该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得到TPR 图。 ● 活性相结构、氧化还原 (Redox) 性能表征 ● 多组分催化剂,金属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 担载型催化剂,金属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种灵敏度很高的表征技术: TPR实验 TCD 还原气 预处理气体 反应器 加接净化管 TPR 实验流程图 还原气: H2/N2或CO/N2 预处理气: O2气,N2吹扫气 净化: 5A分子筛脱水 分子筛吸附CO2 TPR技术要点 ① 还原气组成:一般5~10%H2/N2 (Ar或He) 尽可能取下限为好。浓度太高影响灵敏度,且反应太快致使一些信息丢失;但浓度太低则谱峰宽化或出现平头峰。 ② 升温速率β:一般5~20 ℃/min β越大,峰越尖;但过大会使一些信息丢失。 ③ 气体流速:一般30~50 ml/min,影响与升温速率类似。 ④ 催化剂用量:一般10~50 mg,与被还原组分含量有关。 ⑤ 催化剂粒度:小于40目 影响催化剂可还原性能 的若干因素 ① 不同金属组分之间、金属/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 氧化物晶粒的大小 ③ 氢溢流(spillover)作用 如PdO-CuO/CeO2催化剂,PdO首先还原生成金属Pd,而Pd很容易吸附H2,后者解离生成H原子而后溢流至CuO,从而使得CuO的还原峰温降低。在一些体系中(一般含Pd,Pt等贵金属),氢溢流作用甚至可致两种金属组分的还原峰融合。 为克服氢溢流给TPR谱带来的复杂性,可采用CO-TPR CO-TPR还原气一般用CO/He(亦可用N2,但He灵敏度高些) TPR应用举例 PdO/CeO2是一种高活性的CO和CH4氧化催化剂。由于金属Pd有较强的氢溢流作用,H2-TPR无法区别晶相和高分散PdO。CO-TPR给出了更多的信息。 PdO/CeO2的CO-TPR图谱 PdO/CeO2的H2-TPR图谱 PdO粒度介于 高分散和晶相之间 高分散PdO 晶相PdO PdO/CeO2表征 a峰所属PdO物种是CO氧化活性中心; b和g所属PdO物种是CH4氧化的活性中心 Co(O)/g-Al2O3表征 XRD pattern of 24wt% Co(O)/Al2O3(800 ℃) TPR profiles of the mixture of Co3O4/CoAl2O4 (a) and the 24wt% Co(O)/Al2O3 catalysts calcined at 500 (b), 700 (c), 800 (d), 900 (e), and 1000 ℃ (f). Co3O4 > Co2AlO4 > CoAl2O4 3种化合物均具尖晶石结构,随Co离子周围Al3+数目的增加,金属-载体作用增强,可还原性应有如下顺序: 据此, TPR给出了该催化剂结构更详细的信息 Tr <500℃: Co3O4 500<Tr < 900℃: Co2AlO4 Tr >900℃: CoAl2O4 随焙烧温度的提高,Co物种: Co3O4 →Co2AlO4→ CoAl2O4 Catal. Lett., 2001, 1-2, 13~18 Pt-Co/a-Al2O3催化剂的TPR谱 Pt0.5 Co1 Co2.5 Pt0.5Co1 Pt0.5Co2.5

文档评论(0)

ee88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