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精选].doc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精选]

客家人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根源 客家人的由来: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的居民称后来的人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 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go-vern-ment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当时将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该地的土著称为「主」,以后从外地迁来的即称作「客」﹔客家一词于此诞生。   客家并不是中国南方的土著,他们原本是北方的汉人,历史上汉民族为逃避战乱、饥荒和政治不安而发生了几次的大迁徙,这些通常是以有丰富粮产的中国南部为目的地。   所谓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难正确指出。可是从他们的许多传承可以推测出奇祖先应是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回溯历史上汉民族五次的迁徙情形。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代为防止异族入侵,乃派遣大军到广东北部驻守,秦始皇死后他们也无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后代子孙即被称为北江客家。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五胡乱华,山西、河北、河南一带的人纷纷渡过黄河向南逃亡。 第三次是再唐代时,因藩镇割据,黄巢作乱而受到迫害的人迁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与南部及广东东部与北部。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为了统一分裂成两个王朝的中国,蒙古人大举南进。   第五次则是从明末到清初的混乱期。   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迁播的同时,又基于国内政治,经济和家庭等原因,从南宋末年以来的700余年间,各地客家人先后分别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家冲等港口乘船,冒险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北美洲。 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及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所谓“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人”。 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因内外客家人总数已达6560多万︰分布在国内大陆17个省、180多个县市的约有5512万人;分布在港澳台地区的有595万人;散居在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有454万人。因此客家人被誉为“日不落”民系。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 “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在客家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因此,客家地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实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崇文重教与崇重礼教在精神上又是一致的,说明客家人想通过读书中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反过来又为国家推行礼乐教化,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至于客家人崇尚的正义,其核心内容还是国家、民族之大义。客家人的国际性联谊组织“香港崇正总会”和世界各地区的崇正分会以“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为会训,其原因就在于此。 回顾客家人的历史,其“崇正”的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