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损伤病人的护理.PPT
要点、难点提示 创伤现场急救原则及措施; 烧伤病人的临床表现,包括烧伤深度的判断和烧伤面积的计算。 【概述】 (一)概念 损伤:各种致伤因子作用于人体,造成的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 创伤(机械性损伤):机械性致伤因子作用于人体,造成的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 (二)损伤的病因 ①机械性因子;②物理性因子;③化学性因子;④生物性因子。 (三)创伤的分类 1. 按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是否破坏 (1)闭合性创伤:①挫伤;②扭伤;③挤压伤;④冲击伤;⑤关节脱位。 (2)开放性创伤:①擦伤;②刺伤;③切割伤;④裂伤;⑤撕脱伤;⑥火器伤。 2. 按部位分 3. 按原因分 4. 按创伤程度分 轻度、中度、重度 火器伤 (四) 伤口愈合 1. 愈合过程 (1)纤维蛋白充填(炎症)期:2~3天; (2)细胞增生期:2~8周; (3)组织塑形期:1 年左右 2. 愈合类型 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3.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①年龄;②健康状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慢性消耗性疾病;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消炎痛、抗癌药;供氧不足等。 (2)局部因素:局部血循环障碍、伤口污染重、伤口内有血肿、感染和异物、处理不及时等。 【病理】 【临床表现】 1. 局部表现 疼痛、局部肿胀、功能障碍;伤口和出血;合并重要血管、神经和内脏伤者有特殊表现。伤口常见并发症包括伤口出血、伤口感染、伤口裂开。 2. 全身表现 轻症无; 较重者:体温升高(一般38.5℃),脉搏加快、食欲不振、消瘦、倦怠、嗜睡、尿量少、失眠、便秘、月经不调等; 严重者:有休克、ARF、ARDS或MODS等。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CT;尿常规;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生化检查等。 2. 穿刺和导管检查 各种穿刺技术、导尿管或膀胱灌洗、CVP监测等。 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 4. 其他 心、肺、脑、肾功能监测、血管造影等。 【救治要点】 1. 急救 原则:保存生命第一,恢复功能第二,顾全解剖完整性第三 快抢 快救 快送(迅速、安全、平稳) 止血 包扎 固定 锁骨骨折临时固定 股骨骨折临时固定 搬运 方法:背、夹、拖、抬、架 【护理问题】 1. 疼痛 与组织损伤有关 2. 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创伤有关 3. 体液不足 与创伤后出血、失血浆、失液等有关 4. 焦虑或恐惧 与产生刺激或伤口的视觉刺激、担心伤残等因素有关 5. PC:休克、ARF、MODS、肢体伤残、伤口或其他部位感染等 【护理措施】 1. 急救护理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急救工作。 2. 一般护理 (1)体位和制动 (2)防治感染 (3)镇静止痛 (4)禁食或胃肠减压 (5)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 烧伤 一、病因病理 (一)病因 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热蒸汽及高温金属)光电、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等引起皮肤甚至深部组织的损伤。 (二)病理 1. 局部变化 一般决定于热力的高低和与组织接触的时间。 较轻: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轻度有炎性渗出,引起局部轻度红肿。 较重:损伤达真皮层,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样液体大量渗出,在表皮和真皮间形成水泡,表皮细胞坏死。 严重:损伤达皮肤全层或更深层组织,引起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甚至组织炭化,坏死皮肤形成焦痂。 二、伤情判断 1. 面积计算 (1) 手掌法 适用于散在小面积的烧伤测烧伤皮肤用加法或特大面积的烧伤测健康皮肤用减法 (2)中国九分法 适用于计算大片烧伤区的面积 2.深度估计 3. 严重程度的估计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 4. 病程分期 (1)休克期:发生在伤后48h内 (2)感染期 伤后3~7天——早期脓毒症 伤后2~3周——中期脓毒症 受伤4周后——晚期脓毒症 (3)修复期 三、治疗原则 1. 小面积烧伤 (成人Ⅱ°烧伤面积<15%[含散在Ⅲ°烧伤],儿童<10%)门诊给予清创、包扎等处理。 2. 大面积烧伤 需住院治疗。 措施包括防治休克、妥善处理创面、防治脓毒症及其他并发症。 四、护理措施 (一)急救 1. 消除致伤原因 2. 抢救生命 保持呼吸道通畅,处理危及生命伤情 3. 预防休克 稳定伤员情绪、镇静止痛;及早实施补液方案 4. 保护创面和保温 5. 尽快转送 (二)休克期护理 重点是快速补液 1. 补液量计算: 伤后第一个24h补液总量=烧伤面积×体重(kg)×1.5ml + 2000ml 2. 液体种类 胶体液、晶体液、糖水 胶体和电解质比例:中、重度为1:2,特重度为1:1 3. 液体分配 先快后慢 4. 观察指标:尿量、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