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docVIP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

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 戴建业 ?? 邢福义先生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先后发表了480多篇学术论文,仅在《中国语文》上就发表了28篇,出版了21部独著的学术著作。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六次评奖中,他个人撰写的4部专著接连4次获得一等奖,不仅在全国语言学界无出其右,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也绝无仅有,它是学界众口相传的学术佳话,也是我们学生后辈难以复制的“学术神话”。季羡林先生生前主编的“二十世纪杰出语言学家丛书”中收录了邢先生的代表作,2002年香港理工大学还为他举行了“杰出学人成就表扬典礼”,在表彰辞中称颂“邢福义教授是闻名中外的杰出汉语语言学家”。 时代对邢先生这一代学人并无偏爱,他前半生受到一个接一个政治运动的干扰,后半生又遇上全社会的人心浮躁。他同学同行中的许多才俊与世沉浮,最后大多数都“泯然众人”,是什么精神品格让邢先生能坚毅自守?是何种治学态度让邢先生能独拔时流? 邓天玉博士的专著《邢福义为学路》(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正好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该著是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凡四章约33万字,前三章分别论述邢先生语法学、传授学和国学的思想理论,最后一章考索邢先生的“为学步履”。作者不仅总结了自己导师的治学成就,还探究了自己导师的治学路数,更追溯了自己导师的治学历程。这个论文选题具有双重的学术意义——既能阐明先生的治学之道,又能昭示学生的求学之方。 邓天玉开始执意要选这个题目做学位论文时,也许没有这么明确的学术意识,她的初衷不过是想从导师那儿取到“真经”。好不容易拜到仰慕已久的名师,她说要不把邢老师的治学方法学到手,自己这次博士就算白读了。她这点“个人私心”倒符合“学术公理”,《诗经》有言“伐柯伐柯,其则不远”。通过研究自己导师的“为学路”,有了更多与导师接触和求教的机会,从前写在纸上的那些治学方法,现在老师将它们生动地展示在自己眼前。晋朝东海王司马越告诉儿子拜师求学的方法说:“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比起自己在暗中“纸上得来”,老师当面的“现身说法”,无疑更为真切形象,更容易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有助于激发自己的思考。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曾说过一则与司马越意思相近的名言:“读书并不一定能使人善于思考,但通过与善于思考的人交流,通常能使人变得好学深思。”(Men?are?not?always?made?thoughtful?by?books;?but?they?are?generally?made?thoughtful?by?association?with?men?who?think.)可是,人们习惯于贵远贱近,总是向往地平线那边的“风景”,却遗忘了自己身边的“名胜”。很多连黄鹤楼也没有登过的武汉人,说起意大利比萨斜塔便眉飞色舞。难怪韩非子曾感叹说,眼睛能视千里之外,却看不见自己眉睫之前。有些研究生常常好高骛远,连走路尚未学会,就想参加千米长跑。既然自己的导师“其则不远”,做研究生的又何必舍近求远? 做学问与练书法的方法极其相近。练书法先要找一本好帖反复临摹,直到完全掌握了帖字的笔法构架,一下笔就能酷肖其笔意和神韵,打下这个坚实基础后再临他帖,并由形似而臻于神似,最后慢慢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做学问也是一样,先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反复精读专业经典,然后再精读与泛览结合拓展知识面,在阅读、思考和写笔记中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直觉和敏感,跟着老师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学会如何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跟着老师学习他的述学语言。学会自己导师的治学路数后,再根据专业方向和个人兴趣转益多师。经由研究自己导师,来掌握他治学的“看家本领”,看来邓天玉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入门很正。 当然,不是所有导师都有自己的治学路数,也不是每个导师都“值得”模仿,更不是每个导师都“可以”模仿。不妨以诗坛上的李白与杜甫为例,宋人说“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李广用兵如神却不著痕迹;孙吴著有兵书让人有法可依。学者也是如此,从学术个性上讲,有些学者以才华取胜,有些学者以功力见长,有些学者则才情与功力兼备;从学术实绩来看,有些学者一生“但开风气”,有些学者能解决学术难题,有些学者取得了令人仰慕的学术成就,有些学者则创建了可重复操作的学术范式。凭才华和直觉做学问的老师,让人佩服却难以仿效,有些漂亮的论文论著,他本人也可能不知是如何“弄出来”的,这种“无法之法”他人更不可琢磨。那些功力深湛又兼具才情的学者,往往能取得过人的成就,又善于总结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或者能归纳出一套可供操作的学术范式,这一类学者特别值得我们研究。 邢福义先生就属于后一类学者——他作出的学术成就令人惊叹,他留下的治学方法让人受益。一生能出一两本专著,能写几篇有见地的文章,就可

文档评论(0)

love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