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语音史中的韵母.doc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 2002.8. 石家庄
载《音韵论丛》19—47页,齐鲁书社 2004.1. 济南
 
汉语语音史上的?韵母
 
麦 耘
 
现代汉语有 ( 和 ( 韵母,前者来自中古止摄开口精组声母字,后者来自止摄和蟹摄三等韵开口的庄、章、知组声母字。它们原本是i韵母字,受了声母的影响而从i韵母中脱离出来的。本文把这些字从i韵母中脱离出来以后的韵母用?来表示,在需要加以区别时,把精组声母的称为“?1”, 庄、章、知组声母的称为“?2”。必要指出的是,这是音类的标识,不表示音值。
一
一般认为南宋的《切韵指掌图》首先明确表现了?1 ,它把止摄开口精组字列在一等。在此前的韵图中,这些字是在四等的。
蒋冀骋先生 (1997:151-152和2001) 对此表示怀疑。他提出:中古蟹摄四等韵齐韵系在《切韵指掌图》中与止摄同图,占据了四等的位置。这是“真四等”,而止摄原来列四等的精组字本是“假四等”,现在与齐韵系开口精组字地位冲突 (齐韵系合口没有精组),只好让位给“真四等”。作为权宜之法,便把“假四等”放到一等去了。
笔者认为,“假四等”为“真四等”让位之说不能信人。现在先来看《指掌图》“十八开”精组之下一、四等位置的列字情况:
平声	一等	词	思	慈	雌	兹			四等	〇	西	齐	妻	赍		上声	一等	兕	死	〇	此	紫			四等	〇	枲	荠	泚	济		去声	一等	寺	笥	自	蛓	恣			四等	〇	细	齐	砌	霁		入声	一等	〇	塞	贼	墄	则			四等	〇	悉	疾	七	唧		入声先放下不谈。平、上、去声中列于四等的都是齐韵系字吗?否。上声有一个“枲”字是止摄字,它实际上包含了止摄的“徙、屣、玺”等字及齐韵系的“洗”。这是为了避“死”字,三等韵字不跑到一等去,这正好说明这里的一、四等读音是不同的。
事实上,这里的四等位置还应有其他三等韵字。与止摄合流的不仅有蟹摄四等韵,还有蟹摄三等韵,而蟹摄三等韵有精组字“祭際”等,也是所谓“假四等”。它们不见于《指掌图》,依发展规律看,它们被包含“霁”里面了。所以,这里的一、四等对立并非“真四等”、“假四等”之别。如果刨开跟避讳有关的“徙”等字,这是止摄开口精组与蟹摄三四等韵开口精组的对立。
当然,“让位”是事实。中古后期与三等韵合流的四等韵 (先、清、添、萧、齐韵系),除了这里讨论的以外,没有不跟三等韵字相混的。就是齐韵系唇牙喉音,也与止摄重纽四等字相混。为什么独独止摄开口精组字要“让位”呢?后来的发展,也确是除止摄开口精组的大多数字外,所有三等韵与四等韵字都没区别了。这已足以让人相信当时止摄开口精组字有了新的读音。()
蒋先生又说,即使这些字列一等反映了语音变化,它们也不会是  ( ,因为“一等洪大”,而 ( 开口度比i还小。此外,这些字配的入声字又配臻摄(),而无论这些字还是臻摄字当时都不应是 ( 。金有景先生 (1998) 意见一样,他并指出这些入声字同时配流摄和曾摄。
“一等洪大”是清人的猜测,未必可依据;( 开口度是不是比i小,也可以讨论。所以头一条怕不是理由。
后一条有理。配这些字的“则”等字确不会是 ( ,其元音大概跟今天差不多,可以拟为 ( (实际读音也许是较高的 (,现在只写作 ( )。不过,如果按照音位化的写法,譬如仿薛凤生先生 (1986),把当时的 ( 和 ( 都写成 / ( / ,则二者又是可以相配的了。可以认为当时?和 (/(是同音位的。
不管怎样,《指掌图》列于一等的止摄开口精组字已经从i韵母中脱离出来,其具体音值且不论,作为一个音类,?1是已经出现了。
那么?2呢?后来的《蒙古字韵》中,止摄开口庄组字脱离了i韵母,标作hi ()。j介音这一音变是平行的。如果把韵图列三等韵庄组字于二等看作这一音变的体现,那么?2在早期韵图中也已经出现,《指掌图》不必说。这段话头回头再来接上。
二
王力先生(1982a)从南宋朱熹(1130-1200)的叶音中考证出当时已经有“资思”韵母,并说其音值就是 ( 。蒋冀骋先生(1997:137-138和2001)提出异议,认为朱熹叶音反映的可能是当时的福建方音。现代闽方言音中止摄开口精组字多念u或y韵母。比朱熹早30年的吴棫也是福建人,他的《韵补》里反映的止摄开口精组就是读入鱼韵的()。朱熹叶音要把这些字改读为i韵母,也许只说明他的家乡话里它们读u或y,跟共同语的演变无关。
对蒋先生的说法,笔者有一个疑问:朱熹不可能不懂雅音,要是只会说方言,如何列朝为官、开筵授徒呢?即使说得不好,必定还是会说的。他这样的大学者,注《诗》当然不只面向乡亲,所以他一定会从雅音的角度考虑问题。假定当时福建方音止摄开口精组读u / y,而雅音仍读i,朱熹肯定是知道的,那他也就没有必要注叶音了,即使注也不会那么周遍吧。事实上,他对这类字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