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侵蝕预报模型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
C因子在1965年版的USLE方程中被称为耕作管理因(cropping management factor),自1978年版的USLE后,改称为覆盖与管理因子 (cover and management factor)。植被覆盖和土地管理措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抑制因素之一.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中的植被覆盖与田间管理因子(C)是评价这种抑制作用的有效指标,并被广泛采用和深入研究。虽然C 因子名称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均是指一定条件下有植被覆盖或实施田问管理的土地土壤流失总量与同等条件下实施清耕的连续休闲地土壤流失总量的比值,完全没有植被保护的裸露地面C 值取最大值1, 地面得到良好保护时, C 值取0~001, C 值介于0.001~1 。研究表明, C 因子要受到诸如植被、作物种植顺序、生产力水平、生长季长短、栽培措施、作物残余管理、降雨时间分布等众多因素的控制,这使得对C 因子值的直接计算往往难以进行 。C 因子主要体现了覆盖和管理因子对土壤侵蚀的综合作用, 其值大小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具体的植被覆盖、耕作管理措施, 因此C 因子值主要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
早在1936年,植物覆盖就被列为土壤侵蚀的1个影响因素1940年Zingg第1次给出土壤侵蚀量(X)的定量表达式XoCSL,其中S为坡度,L为坡长。次年,Smith把种植制度(C)和水土保持措施(P)2个因子第1次引入土壤流失估算方程:
A =SLP
在1947年,Browning加入了田间管理因子。同年Musgrave将植物覆盖、田间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3个因素综合考虑,作为1个因子计算,并给出定量评价表格。并在美国玉米带成功地应用了上述方法估算土壤流失量, 称为“坡面应用方程”。这一成功, 导致“Musgrave 方程”的出现, 即Musgrave 在总结上述方程应用的基础上, 力求拓宽方程的应用区域, 重新估价了以往方程中使用的变量, 并增加了降雨因子, 给出方程形式为:
A = ISLCK
式中, I 是2年一遇30min降雨量。将连续休闲地或连续行播作物地的覆盖因子C 设为100,根据实际覆盖因子的C 值与100相比来进行估算。K 是土壤因子, 通过试验地观测的年土壤流失量值与不同降雨、坡度和覆盖情况下土壤流失量的差值调整得到。方程中各个因子的定量取值受到很大限制。以后的研究和小区观测也发现, 降雨因子、坡长、以及覆盖因子在不同情况下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偏差。但Musgrave方程在下垫面相对均一的大面积流域土壤流失预报中, 还是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
1956年,在Purdue大学召开的土壤侵蚀联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的土壤流失方程,又将3个因素作为3个因子分别评价。Wischmeier认为作物轮作和管理因子是相互作用,不可截然分开。因此,Wischmeier和Smith建议应把作物轮作和管理因子合并,使得在后来发展完善的土壤流失量预报方程中,仅用1个作物管理因子(C)来表征作物覆盖及田间管理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C 因子评价的是所有有关覆盖和管理变量对土壤侵蚀的综合作用,其值大小取决于具体的作物覆盖、轮作顺序及管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以及作物不同生长期侵蚀性降雨的分布状况。C值按如下公式计算:
C=( EI )/EI
其中,C是年均值或一个作物生长期的平均值,SLR是第 i 个时段的土壤流失比率,EI是第 i 个时段的降雨侵蚀力指数(EI )值占全年EI值的百分比;n是时段数,EI是所有时段百分比之和。C值大小不只取决于作物覆盖、轮作和管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还取决于作物不同生长期侵蚀性降雨的多寡,特别是在作物覆盖与田间管理措施所提供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差时段内侵蚀性降雨的数量。所以,侵蚀性降雨在某地的年内分布状况就成为影响C值的重要因素,USLE和RUSLE都提供了侵蚀性降雨EI值百分比的月分布数据为了把覆盖和管理各因素与侵蚀性降雨的年内分布状况综合起来考虑,必须把作物覆盖渐变的一个作物生产周期划分为若干个时段,以便假定每个时段的作物覆盖和管理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基本不变的,在此基础上再去获取各时段的土壤流失比率。1965和1978年板的USLE分别把一个作物生长周期划分为5、6个农作期。RUSLE大致以15d为步计算土壤流失比率。确定计算土壤流失比率步长的原则有2条:
在每半个月结束时,RUSLE认为原有的各种条件已发生实质性变化,因而要求计算新的土壤流失比率值
由于田间活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导致土壤、植被、植物残体发生变化,从而需要计算新的土壤流失比率
1965年板的USLE是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了主要农作物和耕作制度下的土壤流失比率表。1978年版的USLE增加了适用于水土保持耕作法的土壤流失比率表,还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直接用来估计因肥力提高、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