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调解的重构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司法调解的重构解析

(请浓缩至3500字内) 论司法调解的重构 ---以大调解格局为基点 廖成芳 (四川省夹江县人民法院立案庭 邮编614100) 内容搞要: 调解具有 “东方经验”的美誉;但司法调解在实际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重复调解、强制调解、未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调解协议挑占法律底线等问题,笔者通过相关数据,从大调解体系、法官和当事人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 指出司法调解的现有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实被当事人利用以达到其恶意调解的目的,这即有悖于调解的初衷,也会对法制和社会诚信带来挑战,产生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予遵守的示范效应。 为此,笔者思考:一是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建大社会调解法,归口专业调解工作,并将部门(专业)调解或仲裁作为法院审理的前置程序,对当事人对调解选择加以限制;二是规范司法调解,建立法院纠纷解决中心,严格调、审分离,避免重复调解、以判压调解,完善考核机制,避免唯调至上,划定调整底线,避免触底调解;三是创新机制,引进相关学科知识,力促案结事了,同时建立诉讼奖惩机制,如:重构诉讼费收费制度、对恶意调解当事人加以限制等。通过以上举措达到即可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又能有效利用法院有限而宝贵的司法资源,利用通过调与判的有机协调,构建诉非对接机制,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关键字:调解 ADR 调撤率 执行 大调解法 调审分离 以下正文: 一、调解的发展过程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形态中“和为贵”、“息诉无诉”的观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孔子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思想,还是老子“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抑或是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甚至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法家,他们思想的逻辑起点都是定纷止争、以达到无讼的境界。调解作为一种极其有效解决纠纷的方式,在中国已经被实践了数千年,并被赋予“东方经验”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司法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与当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生活制度等相适应。在民事审判中司法调解的政策的适用基本上经历了一个“调解为主——着重调解——依法调解——调解优先”的发展过程。 二、调解优先的重要性 (一)调解优先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需求 (1)调解符合中国传统法律意识需求 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相反,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却有一定的传承性,即使其对应的社会已经发生改变,其法律意识形态却可能因固有的惯性长时间保留下来。如前所述,中国人息诉无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存在已有千年,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后,即使在最初形成它的历史条件消失、相应制度改变的情况下,它仍将以惯性的姿态继续影响今天和将来的国人法律思想和行为。改革开放后,我们虽然大量地移植西方国家的某此先进法律制度,并于上世纪未进行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但法律意识的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根据国情特色来构造我们的法律秩序是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需求。 (2)调解符合中国社会结构的需求 美国学者布劳认为,相互联系的不口在社会地位上的规模分配产生社会分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分化速度快于制度规范的整合速度,使得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出现张力与脱节,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不协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结构紧张。成为社会去道德化和去规划化的重要因素,使不同社会群体的关系陷入到对立或冲突的状态,最终导至纠纷频发,大量的案件流入法院。2013年,最高法的五年工作报告对全国法院近五年收结案数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高法审结49863件,同比191%,地方各级法院审、执结5525.9万件,同比上升29.8%,其中,一审商事案件1630.7万件,同比上升42.6%,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7.8万件,同比上升284.2%,一审民事案件1474.9万件,同比上升37.8%; 而法院的编制数在相当长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面对案多人少的问题,调解成为分流案件,减轻法官压力,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剂良方。 (3)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案件审理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司法调解成为一种有效的的手段 过去的30年,社会意识形态从什么都信到什么都不信的变化,在没有强大宗教力量作为道德的最后支撑时,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更加迅速地解体;当社会出现“格雷欣法则”时,信任危机应运而生。南京彭宇案、湖北荆州“挟尸要价”事件、佛山被碾女童无人施救案、深圳捡童案、弃子车祸死亡生母养母争夺赔偿款事件,这类案子说明当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已经动摇。在这些案件中,往往面临法律和道德的两难选择,而且法院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南京彭宇案后,即引发了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