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6-有机溶剂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讲稿6-有机溶剂解析

有机溶剂 一、概 述 (一) 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 (二) 有机溶剂对健康影响 二、常见有机溶剂 (一) 苯 (二) 甲苯、二甲苯 (三) 二氯乙烷 (四) 二硫化碳 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 1.理化特性及分类 2.吸收与分布 3.代谢与排出 理化特性 脂溶性 挥发性 易燃性 吸收与分布 多经呼吸道吸收,有40%~80%在肺内滞留; 多分布于富有脂肪的组织 可通过胎盘,亦可进入母乳 代谢与排出 不同溶剂的代谢程度各异 主要以原形物经呼出气排出 多数溶剂的生物半减期较短 有机溶剂对健康影响 神经毒性 对粘膜和皮肤的损害 对呼吸系统、心脏、肾脏、生殖系统影响 对肝脏的影响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致畸性与致癌性 对妇女的危害 神经毒性 有机溶剂共同毒性主要是神经毒性,一般情况下表现为非特异性。 急性接触高浓度的许多种溶剂引起麻醉作用,脂溶性与麻醉力密切相关。 长期慢性接触低浓度的有机溶剂引起多发性神经病及神经行为方面的改变。 对粘膜和皮肤的损害 有机溶剂对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具有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角化和易受感染。毒性效应是由溶剂的去脂作用而决定的。 呼吸系统 有机溶剂对呼吸道均有一定刺激作用,高浓度的醇、酮和醛类还会使蛋白变性。溶剂引起呼吸道刺激的部位通常在上呼吸道,长期接触刺激性较强的溶剂还可致慢性支气管炎。 心 脏 有机溶剂对心脏的主要影响是心肌对肾上腺素敏感性增强。 肝 脏 在接触剂量大、接触时间长的情况下,任何有机溶剂均可导致肝细胞损害。其中一些具有卤素或硝基取代的有机溶剂,对肝毒性尤其明显。 肾 脏 四氯化碳急性中毒时,可出现肾小管坏死性急性肾衰竭。 多种溶剂或混合溶剂慢性接触可导致肾小管性功能不全,出现蛋白尿、尿酶尿(溶菌酶、?-葡萄糖苷酸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排出增高)。 溶剂接触还可能与原发性肾小球性肾炎有关。 血液 苯可损害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和全血细胞减少症,以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乙二醇醚类能引起溶血性贫血(渗透脆性增加)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 致畸性与致癌性 有些溶剂已被证实具有致畸性或致癌性。 苯引起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人群。 苯是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质,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白血病。 氯乙烯引起肝血管肉瘤。 生殖系统 大多数溶剂容易通过胎盘屏障,还可进入睾丸。有些溶剂(如二硫化碳)对女性生殖功能和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均有影响。 有机溶剂对妇女的危害 有机溶剂对女性的危害,一般来说在某些方面大于男性。 1、女性体内的脂肪含量与体重比例高于男性。 2、雌激索对某些酶活性的影响使一些溶剂在女性体内的生物转化与男性不同,从而导致其在两性间毒作用的差异。 苯(Benzene) 理化特性 接触机会 毒理 毒作用表现 诊断 处理原则 中毒案例 预防 理化特性 高挥发性(沸点80.1℃),蒸气比重为2.77。 高脂溶性、低水溶性 易燃易爆炸 化学结构稳定。 接触机会 作为有机溶剂(稀释剂、萃取剂)使用引起中毒最为常见。 其他: 有机化学合成原料、苯的制造、用作燃料等。 温州市制鞋业职工慢性苯中毒及其死亡病例分析 1991~2001 年上报并经温州市职业病诊断小组确诊的制鞋业慢性苯中毒病例47 例。男22 例, 女25 例; 最小年龄16岁, 最大43 岁, 平均24. 3 岁; 苯作业工龄最短45 天, 最长6 年6个月, 平均工龄316. 2 天, 其中46 名患者为私营制鞋业员工。刷胶、钳包工种均在混合车间, 车间均无通风排毒设施, 工人作业时均无个人防护, 车间空气苯浓度最低4. 05mg/ m3 , 最高3116. 49mg/ m3 , 平均868. 73mg/ m3 , 患者均有明确的苯接触史。 治疗和转归 47 例患者脱离有害环境后,经积极治疗,包括采取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数、防治感染和输血等治疗,35 例病情明显好转、稳定; 12 例经治无效死亡,最小年龄16 岁;主要死因:肺、消化道、颅脑内等严重出血伴继发感染死亡7 例,占58. 3 %;严重出血死亡3 例,占25. 0 %;死于白血病2 例,占16. 7 %。 毒 理 吸收 代谢 中毒机理 吸 收 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微量,经消化道虽然能完全吸收,但实际意义不大。 代 谢 约50%以原形由呼气排出 约30%在肝内被氧化成酚类-----尿酚 约10%在肝内被氧化成H2O+CO2酚类 约10%蓄积于体内含脂肪较多的组织 代谢图 中毒机理 急性毒作用主要为中枢神经麻醉。 苯具有亲脂性,潴留于细胞膜中的量较多,高浓度的苯能影响膜和膜上蛋白的功能,扰乱膜上脂质代谢,抑制细胞氧化还原系统的功能而最终导致麻醉。 慢性毒作用机制 主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