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腔评论
《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
泡沫中沸腾的《秦腔》邰科祥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9
第一节“京派”和“海派”关于《秦腔》的言论综述
2005年,中国当代文坛值得记忆和反思的一件大事无疑是贾平凹《秦腔》的出版以及由此引起的讨论。按说一部小说的出版引起轰动或者争议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对《秦腔》来说则有点不同,一是这部小说只在《收获》杂志连载完毕而单行本还没有面世的情况下就有上海的研讨会召开,后来曾经引起读者的质疑,感觉有炒作之嫌;其实把这次研讨会一味的理解为是一种炒作行为似乎不大妥当,客观地说,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很快地引起评论家的认同是主要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杂志社借此机会进行一种促销的考虑。二是在这部小说的单行本出版不久,北京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和以往不同的是北京的评论家(京派)这次与上海的评论家(海派)不约而同地肯定和赞扬这部小说,这是当代批评史上很少见的。第三,无论是海派还是京派都褒奖有加,不吝赞词,甚至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提法,诸如终结、革命、绝唱等等字眼。概括这两次研讨会的观点无非以下三个方面:
1.对《秦腔》内容的评价,以“乡土叙事”为代表。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分歧。而且不约而同地对《秦腔》在中国乡土叙事历史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认为,这是“一部反史诗的史诗,从鲁迅的批判乡土写作到沈从文的乡土式恋歌,一直到张炜或者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那种文化寻根的有意识的努力……但贾平凹是还原现实(乡土)。”言下之意,只有《秦腔》是目前唯一一部最真实的乡土小说。罗岗不仅注意到《秦腔》是“中国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成为绝唱时的一部挽歌”同时还指出“贾平凹的野心不仅仅是描述这样一个世界,还企望用这个世界来抵抗时代的潮流。怎么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对人异化和分崩离析的一个挑战”。这个见地很深刻,他不只谈到表面的题材还涉及作品的主旨。栾梅建认为《秦腔》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雷达的观点比较平实:“把它放在当今中国乡土叙事的背景下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贾平凹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陈晓明的观点应该是在乡土叙事领域最响亮的声音,正是他率先提出“终结”一词,按他的解释,终结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是在达到它最终意义的终结的意思,另一方面它确实有挽歌式的终结。前者在他看来就是极致,而且他连用三个终结来具体阐明它的观点,在他看来,《秦腔》是“乡土中国历史的终结,是乡土文化想象的终结,是乡土美学想象的终结”。不难发现,这种言论是把《秦腔》推到“乡土叙事”的顶峰,似乎以往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超过《秦腔》的乡土叙事作品。这个看法无疑有点过火,而且我们觉得他的分述也有不大正确的地方。就说“乡土历史的终结”难道表明中国文学从此再没有或不会出现乡土叙事了吗?孟繁华也认为《秦腔》“是对中国乡土叙事的最后毁灭性的写作、抒写,我担心的是当贾平凹这样看待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中国的现代和乡土中国后,他下一个作品怎么写。”关于此,就有几个评论家不同意。郜元宝说:“在中国的传统中,乡土永远是写不完的。在这个小说里面,变化就在于,在现实中的乡土是不会灭亡的。”梁永安说:“我不赞成过多地强调贾平凹地乡土性,这不是他的强项。”程永新也说,“有人用乡土作家来概括他是片面的,它本身是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关注各种生活的层面”。再说,“乡土叙事”的提法基本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不过是数年前“农村题材”的另一种表述。因此,京派和海派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言论,浓缩为一句话就是:《秦腔》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2.对《秦腔》形式的分析,以“日常叙事”为标志。王鸿生指出《秦腔》采用的是“现象式还原的方法,表达自然,不露痕迹,像扯联体的回文”。郜元宝说作家想找一个最好的说话方式——闲言碎语的叙述。满足于呈现,但并未完全放弃“解释”的冲动。这种判断是比较准确的。王鸿生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回避了个人主观的介入”,这与郜元宝似乎有点矛盾。客观地说贾平凹试图隐藏自己的主观身份但没有完全实现,因此给读者和评论者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的看法。韩鲁华也强调《秦腔》是一种还原的叙述,与以往的反映与表现都不一样;雷达说,“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整个生活的团块结构靠对话向前滚动。”谢有顺说:“这个作品他写的是非常日常化的,非常琐碎的,非常细密的,很多人在写当代生活时可能是观念型的或者被简化的……在最日常的地方,最生活化的地方能写出真情或写出当代生活里最根本的东西,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贺绍俊认为:“我更加看重《秦腔》在叙事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作品具有一种叙事革命的意义。当代文学史有两种交错的叙事,一种是革命叙事,一种是日常叙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常叙事逐渐地被许多作家挖掘出来,如王安忆《长恨歌》,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