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实用教程檀作文.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檀作文

引言 ? 从文体的角度讲,中国古典诗词最本质性的特征是声律之美。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关。声调和方块字形,是中文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两个显著特性。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方语言一般有重音,但没有声调;但汉语正好相反,没有重音,却有声调。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块字。可以说,正是中文的方块字形和声调这两个显著特征,成就了文体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文。 律诗也好,骈文也好,对联也好,其文体学上的本质特征都是声律之美。中国美文的声律之美,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对仗三个途径达成。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须从认知诗词的形式特征入手。因此,我这本《诗词写作实用教程》,就从四声、韵部、对仗这三个基本概念讲起。 第一讲 四声 ? 中古音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四个声调,又各有一个相应的称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类。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类 旧体诗词写作的传统,字音是以《诗韵》为根据的,《诗韵》又是沿袭唐代官方韵书而来。因此旧体诗词正音,是以中古音为依据的。所谓中古音,是指隋唐两宋时期的汉语语音。中古音也是四个声调: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习惯性地被称为“四声”。“四声”有平仄之分:平声属平;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属仄。 诗韵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诗韵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诗韵的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诗韵的入声,普通话里,完全消失了。 王力先生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诗词格律》)研究中古音四声的调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韵学的专门课题。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来说,只要知道有四声的区别即可。古人对四声有大致性的描述,见于《康熙字典》所附《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对于入声的描述,颇值参考。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参照相对应的普通话的第一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直接念出来,即可。遇到中古音的入声字,来自保留入声字的方言区的人,可以参照方言来念;北方官话区的,尤其是津京地区的人,不妨将该字当去声来念,但要处理得短促一些。 ?中国语言文学对四声的重视 四川省成都市有两条巷子,一条叫宽巷子,一条叫窄巷子,并称“宽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景区。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两条巷子并称“宽窄巷”,而非“窄宽巷”?我说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凡是并称,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的原则。“宽”是平声字,“窄”字今音是上声字,古音是入声字,因此,我们说“宽窄”,不说“窄宽”。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尤其是人物并称。提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习惯说“李杜”,而不说“杜李”,这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的诗歌成就更高,也并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李白与杜甫,谁的诗歌成就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白固然比杜甫年长,是前辈诗人。有生之年,李白的诗歌名望也高于杜甫。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并称“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 “李”字上声,“杜”字去声,汉语的表达习惯,“李”要放在“杜”前头。中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虽然比李商隐年长,属于前辈诗人,但后人将他们两位并称,只能称“小李杜”,而非“小杜李”。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当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习惯将他们两位并列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虽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长,诗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元白”,而非“白元”。曾经有文学研究者为白居易打抱不平,质疑凭什么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而非“白元”。也有另一派意见的学者出来说元稹在当时的影响就是比白居易大,理当排在白居易前头。其实,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只是因为“元”字平声,“白”字入声,汉语的表达习惯,“元”字要放在“白”字前头。“李杜”也好,“元白”也好,这样的排列,只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已,无关其他。“李杜”“元白”的并称,是后人所加,他们自身并不关心这个。中国历史上,望族名流对并称排列有意见的,倒还真有几位。《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一则轶事:“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诸葛家跟王家争排名先后,王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啊,诸葛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驴马”,而不说“马驴”,难道驴子还比马强不成?人们往往在意排名先后,其实汉语的表达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正如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并不意味着谁高谁低,只是依据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提到东晋门阀,人们习惯说“王谢

文档评论(0)

34shart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