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 行政监察制[精选]
第六讲 行政监察制度 行政监察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很有特色之处。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皇权,督促各级各类官吏效忠皇室,忠诚贯彻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意志,维护封建秩序,实行对人民的统治。 第一节 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期——秦汉 一、先秦的官吏监控 以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和肃整朝仪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监察制度,是我国封建官僚政体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孟子·公孙丑》载:“周公使管叔监殷”。商王京畿被划分为三个地区,分别由武王弟霍叔、管叔、蔡叔统治并监管武庚,谓之“三监”。西周时天官小宰为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春秋时,至战国,御史监察职能加强,监察有中央、地方二类。秦汉时期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与丞相司直 (一)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从行政上说是仅次于丞相的副丞相。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行政监察长官,御史大夫就成为他既可随时使唤,又可为制约丞相的一种力量。“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丞相秩万石,金印紫绶;御史大夫两千时,银印青绶,地位相差较大。御史大夫虽位低于丞相,但其职责与丞相“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应当说:首先对丞相的监督和牵制是御史大夫之责。 这种既可监察,又不敢轻易得罪丞相的微妙关系,确是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上的一精心安排。 (二)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下有两丞: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御史丞负责御史府日常行政,不掌监察。御史中丞,亦称御中执法,是府内重要的监察官员。 汉制规定,臣属向皇帝奏事,由丞相转交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交御史中丞,御史中丞转呈皇帝批阅,审批过的奏章,皇帝命尚书退给御史中丞,中丞再转交大夫,大夫转交丞相,丞相贯彻与执行。 御史中丞的具体职责和权力有: 1.掌图籍秘书 2.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3.外督部刺史 4.内领侍御史,镇压人民反抗,讨捕盗贼。 汉成帝绥和八年(前8年),政府机构调整,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成为专掌水利和工程营建的部门。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执掌。东汉时御史府称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检察机关,御史中丞号称“宪台”。 (三)丞相司直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丞相府置司直,成为“掌佐丞相,举不法”的监察官员。丞相司直下督地方郡守,上可监察御史大夫。前56年,丞相司直繁延寿弹劾御史大夫萧望之“遇丞相礼节倨慢,又使吏买卖,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请逮捕系治。”结果,萧望之丢掉御史大夫一职。丞相司直是平行于御史府的另一个重要监察系统。 三、监察御史、刺史与司隶校尉 (一)监察御史 中央对地方郡县的监察始于秦。秦首创中央派御史监郡的制度。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员称监御史,亦称监察御史,史简称监。监御史除掌监察外,还负责开凿水渠,修筑道路,举荐人才,镇压农民起义。行政、监察、军事混在一起。后来还出现两个监察系统:御史府派出的监察御史和丞相府派出的丞相史。这种情况至汉武帝时设刺史后才有了根本改变。 (二)刺史 汉武帝即位后,随着对诸侯王国的打击,中央直辖郡县的扩大,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采取的一项对地方监察调整的措施就是建立刺史制度。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将全国一O三个郡划分为十三州部,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朔方、交趾。这十三州部是纯粹的监察区,每州各置刺史一人,每年秋天周行郡国,年终回京汇报。刺史位卑权重,虽秩六百石,却可以监察强宗豪右和地方行政长官即二千石郡守,他们奉皇帝之命,受辖于御史中丞,不受地方势力的干涉,其具体监察、打击的对象和内容为“六条”;“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制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尊承典制,倍(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汉武帝时首创的我国第一个行政监察法——《六条问事》,被顾炎武称为“千古不易之良法”。至此,我国的地方监察已自成体系。 汉武帝在设刺史加强对郡县监察的同时,又在郡一级置督邮,负责对县级官员的监察。其具体办法是仿刺史监郡的办法,把各郡按辖县多少分若干部。每部由郡守指派一名督邮(张翼德怒鞭督邮)为专职的监察官员,负责对诸县官吏的监察。西汉中期形成的刺史、督邮为代表的郡县两级监察体制,是地方监察制度日益健全的标志,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司隶校尉 西汉时设立在京师地区的监察长官。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发生了“巫蛊之祸”。事态复旧平息后,为了维持京城治安,司隶校尉一职保留下来。因为身临京师重地,后来发展到了凡中央机关及其官员,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