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一、的提出和概念界定 ??? 提出“东方化”这个概念,是因为在过去若干个世纪中,现代化几乎与“东方”无缘。在很长一个时期,在很多人看来,“东方现代化”是否可能,是一个只能“悬置”的问题。起初“东方”还只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而“西方”社会是从古希腊、罗马文明而来,在中世纪,地中海曾被看作世界的“西方”,中世纪以后,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转到西北欧,世界的范围也扩大到南美洲和北美洲,这种地理和文明范围的扩大,也导致东方概念的变化。16-17世纪,西方向东方扩张,东方世界被按照离世界中心――西欧的远近来划分为近东(地中海到波斯湾)、中东(波斯湾到东南亚)、远东(太平洋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从黑格尔到汤因比的历史中,“东方”文化都是被“西方”文化超越的存在。马克思也曾猜想,东方社会可能不同于西方的进化型社会,他依据当时有限的东方社会(特别是印度)的,指出自给自足的小农,是理解亚细亚社会结构高度稳定的一把钥匙。他说,“这种简单的生产肌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 ???在过去的现代化逻辑中,现代化从来都是与西方社会相联系的。而这个西方社会,是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发展而来,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革命和现代民主化洗礼的社会。在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术语中,“西方”是与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自由相联系的,与此相对应的“东方”,往往是与经济欠发达、政治集权和社会家族化相联系。 ??? 这种思想定式甚至使地理上属于亚洲、也是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日本,并不认为自己是“东方国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早在1885年3月16日的《时事新报》上就发表文章《脱亚论》,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他还呼吁说:“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福泽谕吉还在《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1982)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和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使“东方”和“西方”成为政治概念,“东方”被西方冷战理论赋予了非民主的集权含义。魏特夫(K.A.Wittfogel)认为,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是一种“治水社会”,这种社会的农业由于干旱而需要依赖于协作的灌溉系统,而这种协作进而需要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从而形成政治权力控制的庞大社会组织网,这是“东方专制主义”的根源(魏特夫,1957/1989)。萨义德(E W.Said )秉承福柯通过知识关系揭示权力关系的,在1978年发表了《东方学》一书,并提出一套学说来挑战世界范围的霸权话语——东方学,反对以“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建构一套与东方学相对立的“西方学”,引发了一场全球的后殖民文化的浪潮(萨义德,1999)。 ??? 苏东剧变以后,“东方”的概念被进一步“意识形态化”,福山(F.Fukuyama)借用了黑格尔的关于历史以自由原则的凯旋而结束的论断,从“资本主义的胜利”中看到西方模式宣告的“历史的终结”(Fukuyama,1993)。而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看到1989年以后世界分裂成七、八个多极格局,两大阵营的对立被文明的冲突所替代,这种冲突主要是美国和欧洲代表的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文明或俄罗斯东正教文明的对立(Huntington,1996)。有趣的是,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以后,又出现了关于西方的分裂和两个“西方”的话题,即所谓“真正的美国的西方”和“欧洲的后西方”、新美国和老欧洲(托德,2002;Kagan ,2003)。 ???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东方现代化”可能性的命题。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东亚新加坡、韩国和我国、香港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做到了欧美花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才达到的经济腾飞,新的有关“亚洲价值”的学说创立了。一些“新儒家”学者,根据东亚现代化的经验,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归因命题提出挑战,试图建立儒家文化与东亚发展的内源发展理论。余英时从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入手,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题中也存在勤俭那样的工具理性,这是明朝中叶后商业蓬勃发展的原因(余英时,1987)。金耀基则直率的指出,东亚社会经济发展之谜,对韦伯关于儒家伦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命题提出“经验现象

文档评论(0)

fv45ffsj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