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第二版 郭庆光著第四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者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织,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双向性/互动性)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微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中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宏观:大众传播第五章一、人内传播:也成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二、人内传播的特点:1过程不是孤立的,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积极地能动反映,4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三、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一、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媒介)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 (讯息)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反馈)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5、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传播者、受传者)第六章群体传播: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库利初级群体韦伯团体威瑟组织群体次级群体 一般群体非组织群体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的媒体形式: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宣传,广告宣传第七章一、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专业化媒介组织 (传播者)2.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受众)3.双重属性 (讯息)4.先进的传播技术,产业化手段 (媒介)5.互动性不强 (反馈)6.制度化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第八章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2.媒介即人的延伸 3.“冷媒介”和“热媒介”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3.公共性和公益性三、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第九章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一、几种受众观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发展过程 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三、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四、意见领袖的作用第十二章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级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