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精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楼拜[精选]

福楼拜 福楼拜 福楼拜: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艺术主张: 1追求真实性 2追求客观态度 3追求艺术美 地位与评价 19世纪中后期法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承先启后——既继承发扬了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又开启了倡导客观、冷静、具有科学精神的现实主义新风格,为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自然主义乃至唯美主义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福楼拜 福楼拜(1821-1880 Gustave Flaubert),一个独身主义者,一个冷漠的悲观主义者。他憎恨人间的丑恶,逃避尘世的喧嚣,悄然隐居乡间,藏身于艺术的象牙塔中,寻寻觅觅,度过了孤独而寂寞的一生。面对那充满缺陷的世界与人生,他不惊惶、不恐惧、不哀天号地、也不指望拯救,似乎上帝并不存在,似乎一切原本就如此。他的小说在对生活做现实主义的无情解剖与批判时,并不描绘令人振奋的理想的光环,主人公几乎都是难以自救的失败者。他自己说:“我的性格本身就有缺陷,寻找的还永久是缺陷。” ????? 他悲观、冷漠,也执著、勇敢地面对心灵的痛苦与焦灼,勇敢地面对没有意义的宇宙。 本节主要内容 一、生平 二、创作 三、艺术特色 四、文学史地位 五、 《包法利夫人》 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拓展:福楼拜和前期作家之比较 生平 ———————————————— 1821年出生于法国南方塞纳河畔的名城卢昂。父亲才智出众,就读于巴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后回卢昂行医,是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任市立医院院长30年,谢世时全城停业为他送葬。母亲是诺曼底名门望族的后裔,其父亲也是一名医生。 医院的环境培养了他与宗教格格不入的思想,也培养了他的悲观厌世情绪,还培养了他的冷静的分析解剖意识。 他自幼喜欢文学,大量阅读名著,中学时就办了一种手抄本的杂志《艺术与进步》。1841年他中学毕业后去巴黎攻读法律,但他把大量时间花在阅读文学作品和结交文人学士上。不久因癫痫病发作,不得不返乡治疗,从此因祸得福,永远告别了法律。与朋友作中东之行。这种脑系病使人的思维异常敏锐。 1846年父亲过世后,他接受不少遗产,同母亲以及外甥女一道住在卢昂市郊的克鲁瓦塞别墅。这座别墅位于塞纳河畔,风光旖旎,清静宜人。福楼拜与世无争,终身在此挥笔苦战,把艺术作为自己的宗教,“过着一种牧师的生活,我仅仅缺少道袍而已”。福楼拜终生未婚,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稳定,直至去世。 但是这不过是表面现象,他的内心充满灵与肉的冲突。 ?????? 他一生交友不广,不喜欢社交,而且很少外出旅游,除非为了创作的需要去收集素材。 他在青年时期与作家杜冈、诗人路易·布耶结下深厚的友谊,一有新作,总是先念给他们听。这二人虽然本身是成就不大的作家,但却有很好的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能够直言不讳地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对福楼拜在创作上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包法利夫人》的问世) 二、创作 1、早期的习作 ?????? 福楼拜本性忧郁早熟,多愁善感,浮想联翩,富有浪漫气质。他少年时代接触的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拜伦、雨果、缪塞、大仲马,1840年在巴黎学法律时有幸结识了雨果。这些注定他开始走上的是浪漫之路。 从15岁开始文学创作,下笔非常快,有“早熟的天才”美誉。1843-1845年写出《情感教育》初稿;1848-1849年又写出《圣安东尼的诱惑》( la Tentation de Saint-Antoine )初稿,均遭友人否定。默默地将手稿锁进抽屉,开始更踏实的创作。反思,把注意力和笔触移到现实生活上。由一个令人惊奇的写作快手变成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家。 《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布瓦尔与佩居谢》 ??? 1851-1856年,五年时间创作了《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因为它的批判性(写的是外遇,被认为有伤风化,不合道德),当它于1856年10月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时,立即受到第二帝国政府的追究,司法部门给福楼拜加上了“亵渎宗教”、“伤风败俗”、“污蔑法兰西”的罪名,连出版人都受到传讯,由于舆论的压力和律师的出色辩护,方宣布无罪。仍受到政府的监视。 名声大噪。 1869年的《情感教育》,早在1845年就已经完成,友人不满意,将其束之高阁。从1864年开始花了5年时间修改,完成第二稿。他不轻易发表作品,但也不轻易否定自己的成果,呕心沥血,经过反复修改才公之于众。 副标题《一个青年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平庸时代的庸人的故事。青年知识分子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岁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