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课 题 26、小  石  潭  记    柳宗元 主备人 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孔惠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  研讨法  拓展阅读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月  日——  月  日 新授课 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选择: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有个“黔驴技穷”的成语就出自他写的《黔之驴》一文,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 谁能够向大家简单地说说柳宗元这个人吗?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死时才47岁。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补充:“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老师范读课文 学生分组、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课文。 要求学生尽快背诵课文。 课文字词句补充: 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 kān(  )  俶(  )尔远逝  往来 xī(  )忽 yí(  )然不动  参(  )差(  )披拂 悄怆(  )幽 suì(  ) ⑵ 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   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   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 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 ①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 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 似与游者相乐。(  ) ④ 天涯若比邻。(  ) 三、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景了。 新授课

文档评论(0)

fv45ffsjj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