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_认识的本质和规律pdf
案例1:四月桃花九月菊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 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 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 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 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 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 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 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 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 时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 平地聚落不同。”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 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 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 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 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 ℃左右。因此,在农历四 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 花盛开,一片春色。
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的故事。据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 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 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 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 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 “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
案例讨论:
沈括和苏东坡所犯的错误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点评:
本案例通过沈括和苏东坡前后认识的不同,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强 调了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直接经 验是认识的“源”,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谓实践,是指人 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同外界事物接触而形 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毛泽东曾指出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 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 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 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也就是说,一切知识、理论都是根源于实践的。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呢?这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 梁。我们前面讲过,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只有当主体同客体相接触 时才能发生,而实践则是主体和客体相联结的唯一纽带、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
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更要通过实践,才能暴露事物的本质。获得正确的认 识、可靠的知识。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们有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还不等于获得了知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 必须去进行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感知其 现象,进而把握其本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 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 解决的”。例如,对原子的组织和性质的认识,就是通过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获 得的;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是通过参加具体的革命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水果的滋 味,是在亲口尝一尝之后才知道的。西红柿最初生长在南美的秘鲁,叫兰桃。16 世纪英国的一个公爵开始弄到温室中观赏,当玩物摆设,18世纪法国的一个画家 冒着生命的危险尝了一尝,结果平安无事,后来经过化验,无毒,而且含有丰富 的维生素,所以,随之就迅速地推广和传播开来。还有我们平常所说“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都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案例2:莫泊桑挨踢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要在他写的一部小说里,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脚踢过 之后的感觉。但他一辈子还没挨过拳打脚踢,即没这种体验,在写作时必然遇到 困难。一天,他下了一个决心:找人踢我一顿。他信步来到一条大街上,对一个 乞丐说:“先生,请你踢我几脚好吗?”那乞丐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确 实明白了莫泊桑的用意后,以为他是个神经病,理都没理,就走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