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精选]
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
?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王中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内容提要: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把老子的史官背景和老子治道的历史渊源从一个侧面比较具体地展现出来。本文首次设定并求证了传说中的远古“垂拱之治”同老子道家“无为而治”之间的内在关联。其论证过程首先是从早期的文献中确认“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是中国远古的一种为政之道和经验;继而论证“垂拱”和“垂衣裳”之治的基本意义与“无为而治”的相近性;最后考察了“无为而治”同“垂拱之治”的关联,认为“无为而治”主要来源于“垂拱之治”。通过这一点的推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比较具体地认识老子治道的历史来源,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具体认识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观念和实践。关键词:“垂拱”、“垂衣裳”、“无为”、“治道”有关老子道家治道的历史和传统渊源问题,需要进行许多具体的探讨。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这一司马迁的记载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刘歆在《七略》中所说的“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把老子治道同历史联系了起来,也没有指明这种联系的细节。朱熹稍微具体地指出:“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列子》所引黄帝书,即老子谷神不死章也。”?近代学人章太炎肯定刘歆的“诸子出于王官说”,并再次认定老子之学是出于“史官”。但胡适则完全否定这种说法,断定“诸子不出于王官”,认为“诸子之学皆春秋战国之时势世变所产生,其一家之兴,无非应时而起。及时变事异,则向之应世之学翻成无用之文。于是后起之哲人乃张新帜而起。”?这同时也就排除了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不接受胡适的看法,基本上认同刘歆的观点,“以为刘歆所说的,大致还不错”。?但他又修正了刘歆的说法,比如他认为道家是出于“隐者”,而不是出于“史官”。在此,我们只关心老子道家与史官的关系。如果说老子道家“出于史官”只是强调了其思想的史官背景或同史官的联系,而不是说老子道家已经产生于王官(如胡适所理解),后来王官失守移到了民间,那么,刘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基本倾向是,老子道家作为一个学派,是生成于春秋时期,但其思想的形成则多得益于史官,并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传统渊源。由于老子思想的高度抽象性、独特性,看上去似乎完全是异军突起,同历史和传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联(不像孔子儒家那样),而且在古文献中(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在内),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再加上人们的研究,多注重其人其书,因此老子思想的历史渊源这一问题往往被忽略。?这篇论文是想在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上展开探讨,所提出的观点是,老子道家以“无为”观念为核心的治道,具有历史和传统的源渊,它同所说的作为古治道而存在的“垂拱之治”或“垂衣裳而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我想通过以下的讨论,尝试证明一下这一观点一??历史记忆中作为治道的上古“垂拱之治”首先我想讨论一下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中是否有一种以“垂拱”或“垂衣裳”观念为中心的治道和政治经验。据我有限的所知,这一点还没有受到关注。我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垂拱而治”或“垂衣裳而治”,是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主要限于传说中的唐虞和基本上被确认的夏代)的一种治道。通过对这一点的确认,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老子道家治道的历史源渊,而且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远古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垂拱”一语,我们先看看《尚书》中的用例。《武成》篇载:“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毕命》亦载:“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而成。”“垂衣裳”出自《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按照这几处的记载,不管是“垂拱”,还是“垂衣裳”,它们都与“天下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它们都被看成是一种统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天下国家得到治理。“垂拱”、“垂衣裳”是因,“天下治”是果。不同的是,《尚书》中用的是“垂拱”,《易传》用中的是“垂衣裳”;其中一例没有明确指出实践这种治道的主体,另一例则明确指出了(即“予小子”、“黄帝”、“尧”、“舜”);“垂拱”谈到了相关的政治行为“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和“嘉绩多于先王”;“垂衣裳”则没有论及此,但谈到了其所依据“取诸乾坤”。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垂拱”、“垂衣裳”的具体意旨,待后文考察。???“垂衣裳”作为一种为政之道或治道,在先秦文献中记之最详者则是《荀子》中的《王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