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闽国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对民间拜神活动的归纳和概括。也可以专指正式宗教之外的民间拜神活动。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力,信徒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祇的恩赐之上。民间信仰是自发的民间拜神行为,没有组织与专职人员,也没有经典。民间信仰的神祇大多数是属于儒、释、道三教的范畴,但又不属于三教的正规教派。民间信仰最大的特点是实用功利性。
闽国所指代的是唐末至宋初这一时期,在福建产生的地方割据政权。这一时期是闽地民间信仰确立及发展的时期,也是福建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开发与发展的时期,民间信仰的产生与这一时期的背景有紧密联系。
一、闽国民间信仰的背景
(一)“好巫尚鬼”的传统
秦汉以前,中国大陆上东南为百越族的聚居地,居住在福建境内的称“闽越”,闽越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信鬼神、重淫祀” [1] 。巫术在闽越族中十分流行,闽越人的断发纹身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即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以吓走水怪。关于闽越人的蛇图腾崇拜,《说文》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2]所谓“蛇种”就是说“蛇”是自己的祖先。
到了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灭亡了闽越国,并将闽越国的贵族、官吏、军队、百姓强迁到江淮一带。《史记》记载了这一件事,“(汉武帝)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3]从而揭开了福建移民史的序幕,这次移民中,有部分闽越人躲进山林,逃避了汉军得追捕,后来与汉族融合,一部分迁移台湾成为高山族的祖先。在宗教上,随着闽越族被迁出,以及一些汉族的移民迁入,闽越族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及物资载体不复存在。但是越人“好巫尚鬼”的传统并没有消失,而是与陆续从中原传来的汉族的巫术相结合,相沿成习。
从汉以后,佛、道二教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福建虽地处幽远,为化外之地,但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却极为兴盛。对于那些神仙方士们来说“闽山水之富甲与东南,武夷太姆石竹霍童皆称奇绝,实神仙之洞府,而贤流之壑宅也。”[4]福建自然就成了他们避世、隐居和修炼的最佳处所。在上古三代时期,就有彭祖隐居于武夷山,会养生之术,有儿子二人武与夷随其父亲隐居于此。
(二)地理环境
福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并且福建东南面临大海,东北有太姥山和鹫峰山,西北至整个西部横亘着武夷山脉,长达千余里,西南是博平岭,中央地域都是山地和丘陵,并且覆盖着连绵不断的热带雨林,气候闷热、潮湿,各种疾病与瘟疫流行。因而,唐代北方人将福建称之为“瘴疠之地”。道光年间的《福建通志》—《风俗志》引用了几段唐人咏福建的诗,比如: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咏道:“南天瘴气和”。僧皎然诗:“岭重寒不到,海近瘴偏多。”[5]那么,这些被唐人视作极为恐怖的“瘴疠”究竟是什么呢?
“疠”就是皮肤病,在福建潮湿闷热的气候里,各种皮肤病流行,每逢夏季,当地人一天要洗二至三次澡,保持高度的清洁卫生,古代入闽的北方人不知道这一点,便很容易感染皮肤病。而“瘴”则是弥漫于南方潮湿山地的一种有害空气,人们在山地行走,受到瘴气的侵袭,便会生病。如德化县的山区,“八九月间,人婴瘴虐,十室九卧。”[6]
对于古代闽人而言,生病的原因是在无意中触犯某种精灵,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界运动的解释离不开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活生生的,所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将自然界得变化与各种生物联系起来,以为大自然变化都是这些生物带来的。所以,他们对这类生物产生了空前的恐惧。更把这些生物想象成具有超能的精灵。因此,在古人眼里,所有的精灵都是和某种生物有关的。这是古人产生图腾崇拜的原因。他们认为,人在自然界遇到的灾难,正是自然界精灵对人类的惩罚,于是,为了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权利,人们盼望沟通人与众神的世界,设法了解神明的意志,克服自热界得障碍。这样,就产生了巫覡一类的人物,他们能通过巫术了解神的意志,克服自热界得障碍,用一定的仪式娱神、媚神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例:“福州永福县流行能仁寺护山林神,乃生缚猕猴,以泥裹塑,谓之猴王,岁月滋久,遂为居民妖崇。寺当福、泉、南剑、兴化四郡界,村俗怖其名,遭之者初作大寒热,渐病狂不食,缘离升木,自投于地,往往致死。小儿被害尤甚。”[7]
福建春季有雷暴、冰雹、暴雨、寒害和沿海大风,夏季有台风、暴雨、高温和干旱,秋季有寒露风和秋旱,冬季有寒潮和大风,这些灾害时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危害很大,台风、干旱、洪涝往往连续出现加重灾情,特别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是普遍规律,对于灾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而且各种自然灾害在古代人们祇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当有限,加上官府的赈灾措施不力,百姓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只好求助于各种超自然的力量,赋予神灵消除瘟疫、旱灾和水灾的职能。在《八闽通志·祠庙》中的100多神祇,负责驱瘟疫、祈雨、祈风涛、祈阳的神祇就有69位。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