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doc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分析[摘要] :通过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本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发展现状的进行对比,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提出了未来系统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技术,信息支持系统   1、引言   9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从事的是风险套利活动,银行管理实质上就是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高低和经营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全面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能否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随着先进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作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本设施和最重要的竞争工具。   风险管理系统是从银行经营的“三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出发,根据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等的变动趋势,综合运用表内外业务工具,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银行资产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银行在自身的风险偏好下的利益最大化。系统包括应用结构、数据结构和技术结构三个部分,其中应用结构对应于系统的基本模块和基本功能;数据结构对应于模型方法的选择、参数类型的选择、数据的来源与存储以及相关接口;技术结构对应于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涵盖硬件平台、操作系统、通讯基础设施、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2、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分析   1.1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现状  通过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使用的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粗糙的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是围绕着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展开,对各类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采用分类单独控制的策略,风险管理技术集中于流动性和信用风险两方面 。    流动性管理   为了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从而实现资产的“三性”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2月制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和《关于资本成分及资产风险权数的暂行规定》,规定了9大类15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体系。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由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到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管理的过程,最终采取了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管理。各商业银行均通过相关财务指标体系对银行流动性进行战略管理,分别建立了缺口分析报告制度,指导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调整,并制定了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流动性管理指标预警值和流动性应急预案工作机制。   现阶段,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在数据来源上只能依靠财务、统计报表和各业务部门的报表,数据加工处理上完全由人工进行分析管理,致使流动性管理的信息来源不足、时效性差,难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流动性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各分支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其决策主要凭借个人的经验,并无任何成熟的技术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对于信贷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首先是采用基于客户的信用分析理论,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管理素质、财务比率、财务报表等的要素分析,解决贷与不贷的问题;然后,采用银行贷款风险度理论,通过对风险度大小的计算决定贷款的发放方案以及贷款额度。在总体结构方面,我国银行大都拥有初步的二维评级体系,即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评级,但是两类级别的划分都没有和违约概率PD及违约损失率LGD挂钩。同时,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明显不足,评级方法主要采用加权评分法,使得一般的信贷管理系统未能达到损失量化和预测功能。   在客户评级方面,主要是照搬国外的打分卡,采用打分加权,信贷人员再做调整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初级的有限制的专家判断的方法。评级考虑的风险因素与国外银行基本一致。首先以借款人目前现金流量和其它现金来源对债务的保障程度为基础做出对债务人的初步评级,然后充分考虑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包括债务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等,对借款人未来偿付能力做出判断,从而得出债务人的最终评级。在对债项评级时,我国银行的债项评级颇为一致,都是以人行贷款风险分类核心指导原则为基础的。但是,这些因素与国内的客户特征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较好的概括客户的基本状况

文档评论(0)

s4as2gs2c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