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评老子
朱熹根据他的人性论的根本观点,批评佛、老的学说。儒家以性为实有,主张性即理也,而理为不不灭。道家之说是“半截有,半截无”,佛家之说“则是全无”。儒家以“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顺之而已”,(语类卷百二十六)而“老氏贪生,释氏畏死”。(同上)儒家只是存天理,“更无分毫私见”,而“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同上)语类中记录许多这一类对佛、老的批评,比他文集中的理论分析更能击中要害。
人呼气时,腹却胀;吸气时,腹却厌。论来,呼而腹厌,吸而腹胀,乃是。今若此者,盖呼气时,此一口气虽出,第二口气复生,故其腹胀;及吸气时,其所生之气又从里赶出,故其腹却厌。大凡人生至死,其气只管出,出尽便死。如吸气时,非是吸外气而入,只是住得一霎时,第二口气又出,若无得出时便死。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动而不屈,虚而愈出。”橐籥只是今之□扇耳。广。
先儒言:“口鼻之嘘吸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也只说得大概。却更有个母子,这便是坎离水火。暖气便是魂,冷气便是魄。魂便是气之神,魄便是精之神;会思量讨度底便是魂,会记当去底便是魄。又曰:“见于目而明,耳而聪者,是魄之用。老氏云载营魄,营是晶荧之义,魄是一个晶光坚凝物事。释氏之地水火风,其说云,人之死也,风火先散,则不能为祟。盖魂先散而魄尚存,只是消磨未尽,少间自塌了。若地水先散,而风火尚迟,则能为祟,盖魂气犹存尔。”又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都与魄相离了。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全然守在这里,不得动。”又曰:“专气致柔,不是‘守’字,却是‘专’字。便只是专在此,全不放出,气便细。若放些子出,便粗了也。”
问:“人死时,是当初禀得许多气,气尽则无否?”曰:“是。”曰:“如此,则与天地造化不相干。”曰:“死生有命,当初禀得气时便定了,便是天地造化。只有许多气,能保之亦可延。且如我与人俱有十分,俱已用出二分。我才用出二分便收回,及收回二分时,那人已用出四分了,所以我便能少延。此即老氏作福意。老氏惟见此理,一向自私其身。”淳。
问:“道理有正则有邪,有是则有非。鬼神之事亦然。世间有不正之鬼神,谓其无此理则不可。”曰:“老子谓‘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若是王道修明,则此等不正之气都消铄了。”人杰。方录云:“老子云:‘以道治世,则其鬼不神。’此有理。行正当事人,自不作怪。弃常则妖兴。”
如今人说性,多如佛老说,别有一件物事在那里,至玄至妙,一向说开去,便入虚无寂灭。
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见得自是。看石头上如何种物事出!\
今说求放心,说来说去,却似释老说入定一般。但彼到此便死了;吾辈却要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赖此做事业,所以不同也。
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则常存,不敬则不存。如释老等人,却是能持敬。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觉而今恁地做工夫,却是有下面一截,又怕没那上面一截。那上面一截,却是个根本底。卓。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他都不识,分做两个物事,便将道做一个空无底物事看。吾儒说只是一个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这一个,不着人身上说,谓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于己。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若离了仁义,便是无道理了,又更如何是道!
修养者,也非老庄之道,无有是者。僩。
问:“格物之义,固要就一事一物上穷格。然如吕氏杨氏所发明大本处,学者亦须兼考。”曰:“识得,即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不知大本,是不曾穷得也。若只说大本,便是释老之学。”德明。
所以贵格物,如佛、老之学,它非无长处,但它只知得一路。其知之所及者,则路迳甚明,无有差错;其知所不及处,则皆颠倒错乱,无有是处,缘无格物工夫也。”
因说“天之明命”,曰:“这个物事,即是气,便有许多道理在里。人物之生,都是先有这个物事,便是天当初分付底。既有这物事,方始具是形以生,便有皮包裹在里。若有这个,无这皮壳,亦无所包裹。如草木之生,亦是有个生意了,便会生出芽蘖;芽蘖出来,便有皮包裹着。而今儒者只是理会这个,要得顺性命之理。佛、老也只是理会这个物事。老氏便要常把住这气,不肯与他散,便会长生久视。长生久视也未见得,只是做得到,也便未会死。
问:“谢氏‘知我者希’之说如何?”曰:“此老子语也。亦不必如此说。”干。
问:“‘为政以德’,老子言无为之意,莫是如此否?”曰:“不必老子之言无为。孔子尝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老子所谓无为,便是全不事事。圣人所谓无为者,未尝不为,依旧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是‘己正而物正’,‘笃恭而天下平’也。后世天下不治者,皆是不能笃恭尽敬。若能尽其恭敬,则视必明,听必聪,而天下之事岂有不理!”卓。贺孙录云:“老子所谓无为,只是简忽。圣人所谓无为,却是付之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