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奇观化”的网络再现[精选]
“奇观化”的网络再现
摘要:网络为电影的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为电影影像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和新的传播途径。当主要由专业人员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在网络上热播后,它们吸引了更多层次观众的参与,其制作与传播形态值得认真研究。本文从电影影像的“奇观化”原则入手,分析网络电影与大银幕电影的重要区别,尤其是从“奇观化”角度观察,它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具体说明网络电影的“奇观化”特征及其与网络平台有效结合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电影;“筷子兄弟”;奇观化
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当计算机技术介入电影制作后,大银幕影像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蓦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前的电影,尤其是以计算机图像技术制作的“大片”裹挟着影像和音响的“风暴”席卷了大银幕,袭击了人们的眼球。影像与音响相结合,并动用了规模宏大的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把激动人心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大银幕上放大到“极致”。另一方面,大银幕的影像实际上也折射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与大银幕所呈现的“真实”有着明显的区别。大银幕的“真实”,正如法国导演特吕弗所指出的,“和所有艺术家一样,电影人也在寻找真实,但他们寻找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真实”。毫无疑问,电影的“真实”与电影导演的视觉/听觉的创造性和观众个人经验密切相关。在这种体系化的“真实”面前,观众也乐在其中。电影大银幕的“真实”有着在大银幕上影像的放映和电影院中观众的观看两个重要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中,“看电影”无疑成为超越现实生活的“冒险”。大银幕影像这样的“真实”一定是与大众传播平台紧密结合,形成刺激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快感”,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氛围的。因此,电影的“真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是技术化手段、电影叙事技巧与观众“观看”的心理活动共同作用产生的状态。
自电影产生以来,它就是视觉的“奇观”。其传播体系尤为依赖影像的“奇观化原则”。这种“奇观化原则”更是成为当前电影创作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影像(声像)与观影主体既有感知方式和表象经验的微妙偏离,其美学目的是强化对影像(声像)的感知,以情感能量刺激观众。这一偏离可以通过所有影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最后呈现的因素,尤其是主要的电影语言元素,如光线、色彩、运动、镜头、景别、角度、构图、人声、环境音响、音乐等来实现。因此,奇观化原则也意味着在视听运作中真实概念被强度概念所代替”。对电影“奇观化原则”的认识表明电影发展如今进一步突显了影像的强度概念,这种强度与大银幕的放大现象成为电影传播效果不可分割的整体。“奇观化”原则对电影的意义,在于超越现实的影像突显了电影影像的震撼力,观众眼前所呈现的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影像,所形成的不是日常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是超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图像cg(computer graph-ic)技术的介入。无疑,计算机图像技术将电影影像的“奇观”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的“奇观化”特征愈发突显出来,影像的“强度”也日益提升。电影院中的大银幕影像构建的“观看空间”大大超越了“真实”。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媒体如今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交流方式。网络媒体为电影影像提供了与观众间直观、即时、多元的信息互动。网络媒体上的影像比电影院大银幕影像更具有相互交流的灵活性,网络媒体把影像“拉”入了自身的传播体系,它是对视听形象美学能量的“超常追求”。正是由于网络影像符合上述电影的“奇观化原则”,其影像的整体传播过程当然也是一种“奇观化”的影像表现方式。观众(网民)在观影过程中,多元化的信息互动更自由,更快捷。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等新媒体在影像制作和传播上的种种“好处”,许多导演开始积极尝试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制作电影。2011年柏林电影节上,导演们努力尝试着突破电影院和大银幕的限制,运用新技术制作电影、利用新媒体“放映”电影成为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比如韩国导演朴赞郁和朴灿景用iphone4手机拍摄了电影。视频网站youtube在其诞生五周年时拍摄了电影《生活在一天》,这部影片汇集了世界各地网民提供的影像素材,是在2010年7月24日这天,人们用便携式的视频拍摄装置(手机或dv)拍摄生活片段并上传到youtube网站,导演凯文·麦当劳则从这8万段视频中选出4500小时的素材作为内容,制作成了100分钟的电影。由此可见,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已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与这样的潮流相呼应,许多专业化的电影从业者积极投身于网络电影的制作。在他们的参与下,“专业化”和“精致化”的网络电影出现了。著名视频网站“优酷网”(ht-tp:///)推出了“11度青春”系列网络电影,这些影片由著名电影制作人韩三平监制,专业的导演和演员参与制作,影片在优酷网站上推出后立刻吸引了大量网友的“热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