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吾其为东周乎?.doc
吾其为东周乎?
一
儒家的古训告诫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后世儒者言论不大涉及经济,谈到土地及田税问题,总是语焉不详,不甚了了。至到上世纪初期,史学家也开始谈论制度,只在封建与郡县中打转转。从郭沫若到唐德刚,他们甚至以封建和郡县划线,来谈论所谓社会形态。依然局限在政治之中,不过如此而已。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从前重农轻商,现在重商轻农,这里面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实际利益。实际利益支配着人们,很难说什么对,什么不对。看古代的经济制度,当然主要是政策,不看它怎么表述,怎么宣传,而看它实际利益归了谁,这才是要点。
人们总是追求新事物,所以对古老事物的农业,一贯不够重视。在中国农业发生发展恐怕有一万年了,说不定已经有两万年了。现在以一万年左右计算,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女人发明并从事种植,谁开荒属于谁,谁种谁收,真正是耕者有其田。
(二)“不计而耦,不约而成”(《尸子》见《太平御览》)。男人参加了,仍然是耕者有其田。
(三)分田而耕的井田制,按朝代说,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四)汉以后土地私有。
(五)解放以后,土地国有。
现在我按时间再分一下。
三皇五帝占去了一、二两个阶段,不少于五千年。这正是儒家“祖述尧舜”所述的那点基本精神,这就是“耕者有其田”。它非常美好,所以总也实现不了。在历史进入“家天下”以后,儒家硬别着这股劲,叫嚷“耕者有其田”,是有点不合时宜,但是谁对儒家也没办法,因为儒家的主张是上古长期存在的事实。
接下来是井田制,也占去两千年。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即先秦的经济制度,也就是井田制的各种变化。
二
关于井田制,在上世纪初,革命的史学家们坚决不承认曾经有过这种制度,“它不过就是孟老夫子的乌托邦而已”(郭沫若语)。虽然古书上一再说到井田制,八夫一井,九夫一井,他们仍然一概不承认,因为外国没有。后来马克思给查苏里奇的信,翻译成中文,他们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查苏里奇是个俄国革命党人,他向马克思详细介绍顿河草原上至今依然存在的每三年分配一次土地的村社制度。查苏里奇要不说,马克思一辈子也不知道。他既然知道了就大开方便之门,开出来一个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形态,这就使五种社会形态变成了六种社会形态。马克思说,你只要在田野上看到棋盘状的田垅,这就是古代村社的遗迹。于是中国人就一拥而上,大谈什么棋盘状。其实,哪里有什么棋盘状呢。中国有甲骨文、金文在,把《甲骨文编》、《金文编》拿出来一看便知。田字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说文》曰“图,土地之形也”,土地就是耕地,就是不断被丈量的耕地。
三
井田就是分田,在地上划道道。井字也写成经,或者耕,也写做画,“画野分州”。井田制就是分田而耕的制度。在夏以前,肯定已经有了分田的实践。所以《孟子》说,自夏以后,伴随家天下的确立,也就有了井田之制。“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夏朝田制是一夫五十亩,税制是贡,固定数量田租。殷人田制是一夫七十亩,税制是助,助者籍也,借民力以治公田。公田收获归公,私田不再收税。注意,“唯助为有公田”(《孟子》)。公田私田从殷商就开始有了。田制、税制由天子颁布,此之谓大经大法。诸侯有时在税制上可以据情酌定,田制是绝对不可变动的。例如商鞅变法,他只能在内容上捣鬼,不敢在形式上变动。周制:六尺为步,百步为亩。一夫百亩;商鞅改为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一夫百亩。一夫百亩,他不敢动。他就叫一夫二百四十亩,不行吗?不行,周天子还在,他不敢。后世的法家们鼓噪变法,以为什么都可以改变,“祖宗不可法”(王安石语),其实是瞎嚷嚷,你把帝制改改看。所以,不能听宣传家们鼓噪。我指的是上世纪批林批孔中的各种滥调,冯友兰说他们“修词立其伪”,一点不错。
现在说周人百亩而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事物也就越来越复杂。周天子公布了百亩,这谁也不敢改动。但是“彻”较前有所不同。“周监于二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在灭商以前,在公刘的时候就实行过彻法。“彻田为粮”,注曰,“行道为粮”。可见这完全是为了应付战争。可想而知没有战争,公刘也未必实行彻法。由此可知,在灭商建立周朝之后,虽然公布了一夫百亩的田制和彻法,这个彻法也应该是针对战争。所以有若说:“盍彻乎”。哀公说:“如之何其彻也?”没有战争我怎么敢彻呢。在西周之时,没有战争,周天子可以发动战争,甚至制造虚假的战争空气,“烽火戏诸侯”以便达到彻的目的。
彻是什么,孟子说:“彻者彻也。”没有解释,好像用不着解释。我的解释就是全部拿走,连锅端。这是战争,谁也没说的。如果没有战争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