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证治探讨[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苓散证治探讨[精选]

五苓散证治探讨 秦绍林 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252000 摘要: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缺水证占大部分;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五苓散主要方义在于化所饮之水以输布全身补充津液,保证多饮水而水不停,使膀胱化源充足太阳阳气通达,从而小便得利、汗出表解。 关键词:伤寒论 五苓散 蓄水 近期学习《伤寒论》,对五苓散证定位及其功用有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缺水证占大部分;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明如下: 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表证未解,同时邪气入里,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产生下面几个疑点,一:如为蓄水,当为渴欲饮水、渴而饮水不能多,如何能导致消渴?(它如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亦言“渴欲饮水”,不言“消渴”。)二:观伤寒论治停水诸方多为汤剂:治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用猪苓汤;治胃虚停水厥而心下悸(356条)、不渴(73条)用茯苓甘草汤;治脾阳虚水停心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茯桂术甘汤;治水气内结,太阳经气不利,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少阴阳虚水泛用真武汤。五苓散证如为下焦蓄水,何以会用散剂“方寸匕”以“散”,而不是以汤剂以荡之? 十枣汤治悬饮饮停胸胁,名虽为汤,实则为散,从剂型分析,十枣汤之饮与五苓散之水当有其相类之处。三:方后注言“多服暖水汗出愈”精义何在? 一、张仲景于五苓散方后有“多服暖水,汗出愈”之明言,这也是伤寒论中令多饮水以愈疾的唯一一方,“多服暖水”于该方证中的价值自然不应等闲视之。下面首先从伤寒论有关饮水的条文入手,分析五苓散证病机及治则: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合则愈。 《伤寒例》第102条: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也?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长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1] 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第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数条均言及汗后气阴不足不可多饮,否则水不能化则成停水,导致心下悸、水逆等症状。然而,如太阳病汗不如法,大汗出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而且阴津大耗而致大渴者,自然可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其病机可辨为阴津大耗、汗源不足、膀胱气化无源,故消渴、小便不利、表不能解。然此时表未解不可用白虎汤凉润之法,治则当为大剂补充水液以资汗源,使阴阳和,膀胱恢复正常气化,则有汗出自愈之机。如此分析,则71条五苓散证应为缺水之重证而非蓄水证,从而与该条前半部分所言之缺水轻证成鲜明对照:缺水轻者,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合则愈;缺水重者,则小便不利,微热消渴,非大剂补水不能解。如此则更体现出伤寒论行文之有机和严谨。此五苓散方或可言为“暖水方”,为大剂补水妙方,“方寸匕”之五苓散所化之水当为杯中之水,并非下焦有蓄水。此方可取多饮水之益而避其可能导致停水之弊,预防渴未解而水已停的出现;亦以预防矫枉过正,变热渴为寒湿,胃虚停水的茯苓甘草汤证。张仲景既然把治悬饮之散称为“十枣汤”,又何尝不可将大剂暖水命之为“五苓散”?因水位均高,二证均用散,其清扬透达之气锐,所以能散在上之水,此为异中有同。近代名家赵锡武言 :“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 非小便利而后吐泻方止。多服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2] 如此分析,则上述三点疑问均豁然明了:消渴者,津亏之重非少少与饮可解也;多服暖水汗出则愈者,汗源得到有效的补充,阴阳自和得愈也;用五苓散方寸匕者,行所饮之水以化为阴津,使水液代谢畅通,趋其利避其害,非以其治下焦停水也。 二、伤寒论五苓散方诸证的对比思考: 五苓散诸证,可分为已有停水和未有停水两大类, (一)未有停水者: 第71条:(见上);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244条:(见上);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