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之上海记忆.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张”之上海记忆.doc

“看张”之上海记忆   “看张”,自然是从张爱玲的一个集子名《张看》翻造过来。世界既由得张爱玲来看,我们亦可经张爱玲去看这个世界。本篇所指的“世界”不大,只是上海。 一、缘起:不要把上海看偏了   前不久读过一篇论文,是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词的。题目很新鲜,论述也不俗,但看来看去发现一个问题,即全文所指的流行歌曲,便是从《毛毛雨》到《蔷薇处处开》这般的软性音乐。这与我童年印象并非一致。这些歌我都知道,也会哼几句,都是当年由无线电或街上听来。直到早些年去台北探亲,亲友团聚,饭后有人提议,“听一会儿靡靡之音吧”,大家一笑,放的便是“桃花江美人窝”、“玫瑰玫瑰我爱你”之类耳熟能详的词调。“靡靡之音”是比我年长的台湾平辈记忆用语,调侃中带点纠偏意思。那么当年流行的还有属于另外的声音吗?当然有,那便是左翼电影歌曲。而且不是小宗,是大宗,起码与舞场歌场的时髦曲子不相上下。我记得那时候每当我要催几个懒妹妹起床,就唱“起来,起来”,再不就唱“轰轰轰,哈哈哈轰,我们是开路的先锋”,把她们的被子像推石子那样掀掉。这都是聂耳电影插曲的魅力。其时,我并未看过《大路》、《风云儿女》那些影片,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唱《开路先锋》和《义勇军进行曲》了(它们都比我早来到这个世界)。这正是流行歌曲的特征。像《桃李劫》里的《毕业歌》,《渔光曲》里的同名主题歌,十年前的电影早演过去了,歌曲却像水银泻地一样到处流淌。   回忆这些左翼歌曲,不禁让我想起并不是左派的张爱玲讲过有关上海左翼电影的话:“中国电影最近的趋势似乎是重新发掘一九三几年间流行的故事。这未尝不是有益的。因为一九三几年间是一个智力活跃的时代,虽然它有太多的偏见与小心眼儿;虽然它的单调的洋八股有点讨人厌。那种紧张、毛躁的心情已经过去了,可是它所采取的文艺与电影材料,值得留的还是留了下来。”(《银宫就学记》)可见要真实了解旧时上海的文化环境并不易,而张爱玲的作品因其容纳、保存的上海映象特别丰富,这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辑录她文学的有关文句,与我的童年记忆作一对照,透过时代的隔膜,回望真切的场景。   本文以若干则笔记组成。每一则笔记拟有引导标题,然后摘录张爱玲的语录,再加上我的夹叙(回溯我的上海)和夹议(对张爱玲文字的读后感)。需要说明的是张爱玲她有她坠落的上层“贵族”的视野,而我有我的普通市民家庭的角度,两相掺合的结论可由读者自行得出,我的观点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张爱玲的话无论是虚构想象的小说材料,还是回忆散文带有自传性质,最后都应把它作为文学性的资料看待,不要误认为是历史档案。此为小序。 二、居住:上海富家连用人都未去过虹口闸北   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去,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   (《私语》)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公寓生活记趣》)   张爱玲在上海大约住过六处房子。老洋房是曾外祖父李鸿章给他女儿的陪嫁,毗邻苏州河畔,麦根路(淮安路)和麦特赫斯脱路(泰兴路)的转角,是座清末的中西合璧别墅,便是上引第一段所写的住地。苏州河在上海整体是从西向东淌去,注入黄浦江,在老宅前却是短暂呈南北向,所以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写琵琶(原型张爱玲)在后面小楼的房间远眺“一二八”闸北大火,实际正是看“江东父老”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老宅对于张爱玲,是她的诞生之地,是被父亲后母禁闭并最终逐出的伤心之地。但自从看了《孽海花》以祖父张佩纶为原型的故事后,她对“贵族世家”的追认,一人直面“大厦将倾”的家族时势,便成了她自傲的渊源,成为她遗世独立的痛楚和梦魇。此房足够提供她“回忆”、“瞌睡”或在“清凉”地里施展想象的了,这是她全部文学的根。后来也住过石库门,但主要是住纯洋房。起初是阔气的花园洋房,以后是好几处公寓大楼。上海的房子,“花园洋房”虽然也有大小贵宜差别,但从房型上讲就算是到顶了。不过在张爱玲的笔下,写公寓最多,以至于专门写有散文《公寓生活记趣》,便是“军营里的喇叭”、“隔壁的西洋茶食店”,也是站在公寓楼上听的、看的、闻的(见《夜营的喇叭》、《道路以目》等),小说也充满这种场景,几乎找不到花园洋房的踪影。她最爱的必是公寓无疑。   住过的公寓房子,现在“张迷”们去顶礼膜拜的一为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一为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很巧,都与我家的上海居所不远。“卡尔登”在黄河路,过去称派克路,那里的一条弄堂是我的诞生地。“爱丁顿”位于常德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