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国家公祭日评”的相关社论、网评
光明网:以国家公祭,重申文明世界的规则
2014年12月13日 15:11来源:光明网 作者:然玉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必然是有着相同价值信仰、相同认知渊源的人群,来彼此偎依、相互支撑的过程——“大屠杀”的记忆,毕竟太过沉重。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不仅是为了回溯历史、不忘屈辱、宣示和平,也是为了探索以种种的可行努力,来最大程度地消解现实层面的焦虑。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民众也以各自形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这是年度的纪念,更是永恒的心结。关于屠杀、关于屈辱,那段不堪的回忆,如同梦魇、如同伤口,每每不忍回首。所以,以国家公祭日之名,集体回想那段不远的历史,共同分担那份沉重的苦难,可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庄重肃穆的仪式,所传达的终究是,正常世界里被普遍认同的共识: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势必会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绪扩散。于是,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在不同代际、不同群体之间,会生成某种强烈的共鸣。这既是基于我们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也强化了我们对自身情感归属的界定。公祭,必然是有着相同价值信仰、相同认知渊源的人群,来彼此偎依、相互支撑的过程——“大屠杀”的记忆,毕竟太过沉重。
当然,可以有太多路径,来回应那段黑色的历史。或耽溺于愤怒,或沉湎于哀伤,抑或生发出图强的勇敢。但或许,此刻最需要追问的,还是一种维持和平的方法论,或至少如何确保悲剧不再发生?南京大屠杀,几乎是人类史最血腥的暴行之一。在其间,基本的交战规则,最后的人伦底线,均被一一突破。在反人类的疯狂之中,文明世界用以伸张文明的秩序,竟然瞬间崩塌。
过往一切反人类的战争罪行,都悲哀地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文明规则,往往只会被选择性遵守。”滥杀无辜,原本是不容触碰的绝对禁区,可为何却总是一再上演?这是否说明,所谓文明世界的那套自我驯化的体系,诸如基础教育、职业训练、价值灌输等等,尚且不足以彻底压抑人性深处的最阴暗的一面。在这种脆弱的道德约束框架内,任何群体性的过激行为,都可能发生。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不仅是为了回溯历史、不忘屈辱、宣示和平,也是为了探索以种种的可行努力,来最大程度地消解现实层面的焦虑。就此而言,我们对于和平的期许,理应纳入世界性的共同追求中去。这意味着,更多与那些有着相似价值取向的力量一道,一同致力于底线文明规则的建构和推广中去。
显而易见的是,“南京大屠杀”绝不仅是单一民族的灾难,而是全人类世界的耻辱。消化这段黑色的记忆,有赖于所有人的情感和智力参与。相信公祭日的设立,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在世界范围内,甄别并聚集那些良善且正义的人们,继而重申和平的分量。(
这一天,南京鸣放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号,行人就地驻足默哀。2014年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中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南京鸣放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号,行人就地驻足默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规格出席肃穆威仪的公祭仪式。
《论语·学而》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国家的祭祀,一个民族的缅怀,无论是王师北定的慷慨悲壮,抑或是龙城飞将的步履铿锵,千百年来,公祭作为一种仪式,表达的情感与凝聚的共识,远远超越了纪念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公祭日,是将国家的意志、信念与情感,上升为人格化的制度,归于普适的世界观,彰显一个国家的精神图腾与价值皈依。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毕生证言,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从纪念馆“哭墙”前一束鲜花,到国家公祭网上的万千祭言……这个日子,凝重而闪耀,辽远而庄严。
77年,30余万,一座城池的沦陷,一段历史的仓惶。血腥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涤荡而湮灭;民族的屈辱,亦在回望中沉淀下不容淡忘的痛感。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国之名,遥祭历史。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信仰。正如专家所言,“南京大屠杀中有30万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死难,中国人民的生命遭到极大的伤害。”数字冰冷而抽象,生命鲜润而温婉。一段历史疏忽而过,多少家庭生死两隔?最高规格的国祭,是为人性与历史正名,是给予曾经的兄弟姐妹最深沉的慰藉。
这一刻,南京不只是南京!以国之名,铭记历史,不为仇恨,只为真相。这是为客观、理性、真实的历史而秉持的正义姿态。“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