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年龄称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人年龄称谓

古代对年龄的雅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bǎo);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后汉书·桓郁传》。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汉书霍光传2~3岁——孩提(háití);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补注女孩7岁——髫(tiáo)年; 髫,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忆旭髫年时,常往来外家,见外王父文学公,陈设先代彝器,凡图书鼎,盎皆前人赏鉴,遗风流韵,手泽犹存。”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光阴迅速,襁褓婴儿,竟作髫年童子,只是佛库伦无夫而孕,未免惹人议论,幸而穷荒草昧,人迹稀少,始得抚育成人。男孩8岁——龆(tiáo)年;龆是中国汉字,拼音是tiáo,部首是齿部,总笔画是20画,意思是儿童换牙;指小儿垂发;儿童;幼童稚嫩可爱的面容。幼年泛称——总角(zǒngjiǎo); 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笺:“总角,聚两髦也。”?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陈书·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苏轼?《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借指童年。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故始在总角,读 班 谢 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 清刘大櫆?《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始总角,翁犹壮年。”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 金钗,妇女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另有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钿合金钗寄将去。——唐·?白居易《长恨歌》13岁(女)——豆蔻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5岁(女)——及笄[jī]之年;笄:拼音jī,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仪礼·士昏礼》男13~15岁——舞勺之年; 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男15~20岁——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5岁(男)——志学之年;年龄的代称,为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16岁(女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