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对策2013.
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对策
2013-02-21 09:30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作者:陆 巍 等 编辑: 雨声
???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GIST存在编码型酪氨酸激酶受体的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除手术外,传统的放化疗对GIST治疗无效,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GIST有效。临床上一部分肿瘤对伊马替尼和(或)舒尼替尼存在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及继发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几乎所有GIST都会产生耐药现象。本文就GIST对分子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和临床对策做一总结,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伊马替尼治疗GIST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伊马替尼是第一代选择性kit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能够竞争性结合kit和PDGFRA酪氨酸激酶受体胞内ATP结合位点,从而抑制激酶活性。由于在治疗GIST的临床试验中产生高达83%的总临床收益率,而被迅速用于GIST的治疗。目前,伊马替尼被广泛用于GIST的术前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不可切除或复发的进展期GIST的治疗。kit突变位点不同与伊马替尼治疗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有关,大多数kit第11外显子突变的GIST对400mg/d伊马替尼治疗有反应,而kit第9外显子突变则需要800mg/d伊马替尼。几乎所有经伊马替尼治疗的病例,最终都将产生耐药而导致疾病进展,由于伊马替尼是目前GIST唯一的一线治疗药物,其耐药机制研究也较多。
目前知道,伊马替尼耐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耐药又称早期耐药,是指经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在6个月内出现肿瘤进展(早期进展)。有10%-15%的GIST为原发性耐药,这一比例与伊马替尼初始剂量(400mg/d或800mg/d)无关。原发性耐药与GIST基因型有密切关系,kit第9外显子突变、PDGFRA第18外显子D842V突变及野生型GIST,容易发生原发性耐药。原发性耐药病例在经过伊马替尼治疗后,一般无二次突变。伊马替尼的原发性耐药机制尚未明了,有人认为与伊马替尼只能与非激活状态的kit酪氨酸激酶结合有关。kit第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的GIST对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应有限.导致对伊马替尼早期耐药的发生。对伊马替尼原发性耐药病例,一般改用二线治疗药物舒尼替尼进行治疗。
继发性耐药是指GIST经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以上才出现肿瘤进展(晚期进展),常出现在经伊马替尼治疗获得疾病控制的1~2年之后。继发性耐药多与二次基因突变有关。kit继发突变导致伊马替尼耐药较多见,主要是kit第13和14外显子(激酶区)或第17和18外显子(ATP结合区)突变,少见者有第15和16外显子的插入突变。继发突变的发生也与原发突变的基因类型有关,原发突变为kit第11外显子突变的GIST,较易出现kit继发突变,而原发突变为kit第9外显子突变的GIST,则较少发生继发性突变。而野生型kit尚未发现kit继发性突变者。
PDGFRA第14外显子突变的患者较易产生第18外显子D842V突变.也有出现原发为kit第11外显子突变的GIST出现继发PDCFRA第18外显子突变者。二次突变可发生在1个或多个位点,Liegl等报道,约83%的患者因kit二次突变导致耐药,67%的患者不同部位的耐药病灶存在不同的二次突变,34%的患者在同一耐药病灶中存在不同的二次突变。在同一个体内,最多可见到5种二次突变类型。也有部分患者的继发性伊马替尼耐药与二次突变无关(有30%~40%),kit缺失或MDR基因表达也可能导致继发性耐药。由于伊马替尼通过与ATP竞争结合于胞内酶活性区而抑制kit激酶,因此,ATP结合位点的突变将直接导致伊马替尼耐药,如V654A或和T6701突变。D820Y和N822K突变产生的构象改变间接导致伊马替尼不能进入ATP结合区,而产生耐药。
另外,继发耐药偶可与kit受体扩增有关。kit第14外显子的T670I突变预后较差,而伴第13和17外显子突变的病例,肿瘤增殖较慢。发生继发性伊马替尼耐药者的后续治疗与原发性耐药相似,但由于继发性耐药者存在多个病灶和多种继发性基因突变的可能,因此,临床上可考虑对不同病灶进行分别治疗。PET-CT检查有助于观察发生耐药后病灶代谢活性情况,并对可切除部位的继发耐药病灶进行手术风险评估,能手术者采用手术切除,残余无法切除病灶者,仍可用伊马替尼控制者继续伊马替尼治疗。对残余病灶仍有耐药基因突变者,可考虑采用二线治疗药物,或通过射频消融、伽马刀等局部治疗方法进行控制。
虽然大多数继发耐药者与产生kit基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