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州古桥

福州古桥(14)——虹桥 【相关介绍】虹桥,横卧于福州市鼓楼区光禄坊南至玉山涧段的五代闽国罗城大濠上。始建于五代,旧名板桥,木构,有亭,后圮,易以石,俗名老佛亭桥。现存为5.35米长、3米宽、南北走向的单跨平梁石桥。四条长5.35米、厚0.37米的条石与多块石板纵横镶接,铺就坚固的桥面,两侧护栏由六根0.8米高的石望柱共四块栏板相连而成,石望柱现只剩五根半。桥梁与望柱、栏板间的衔合皆为榫卯结构,形制朴拙,除望柱顶部的宝珠状柱纽外,再无别样雕饰了。东向桥梁之侧镌有一行铭文:“万历壬寅年公元1602年仲春十方仝立”。相传建高峰桥时,于河岸一侧种一榕树,后有一棵根堕落对岸土中,生根发芽,形成一树两根,两岸落根,呈“人”字形状。过往船只自“人”底下而过,堪称奇观。人字榕至今仍枝叶繁茂金斗桥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西口,原为罗城金斗门桥横跨罗城大濠是连接仓门街、通湖路通道。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修。桥为石结构,总长10.2米,桥宽3.7米,跨度为4.7米。桥东向有台阶七级,西向八级。望柱6根,栏板4块。桥面由四条长5.4米、宽0.75米、厚0.20米石板条铺成。1986年重修横跨(1478年)改为石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七十叟里人雨村重建时又改为石拱桥。长7米,宽5.05米,桥面由六块石板连成。侧桥栏板刻“馆驿桥”,侧刻“道光戊戌年建”,有仰莲望柱4对1985年修建道路时,桥面覆盖混凝土。文藻河和车弩河的交汇处。18年(1838年)和光绪33年(1907年)两次重修,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5.1米,桥面跨度5米,横铺16块石板是鼓楼区最早的石拱桥。桥一桥头中间还砌了一块水泥墩,以防汽车上桥。原为罗城金斗门桥。联接仓门街、通湖路通道,。今文儒坊西口。清嘉庆戊寅二十三年(1818年)修,1986年重修。三坊七巷西、南两边界均为福州唐代罗城西、南城墙之界址。目前城墙已不存在,但护城河罗城大濠遗迹依然可见(这些护城河还是当年货运的航道),并保留有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观音桥、虹桥(老佛亭桥)、澳门桥(鸭门桥)、安泰桥等多座古桥;其东界为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南街。这既是福州城市建设历史的实证,也是研究我国城市里坊历史的“活化石”。(1835年)和1922年曾修缮过。系石构多跨伸臂平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宽4.46米。5墩6孔,桥墩呈船形,每两墩之间均铺3根巨大石梁。桥面两边设石栏杆,栏柱截面为方形,柱子雕饰狮子、莲花、圆球等。桥南有玄帝亭,亭为木构4角,边竖2通石碑,一为郑性之书刻“飞盖桥”,一为康熙年间士民题刻“沈公桥”。桥北有圣王庙(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庙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庙前有跨街亭,亭把庙、桥连成一体。亭内有3通石碑,记载“迥龙桥”的历史沿革。 1:迥(音jiong;同“炯”,当地人习惯误读为廻(音同“回”)龙桥。 2:中国民间很早就有把齐天大圣奉为神明的记载。根据《诸神传奇》的叙述,福州人从前都有在家里和庙里供奉孙行者的习俗,而祭祀齐天大圣的庙宇都很壮观。   注3:玄帝亭,祀玄天上帝。玄天上帝系传说中天庭玉皇上帝令其平妖北极,数千年前曾在武当山得道,升天时来闽,于洛阳江化身成佛。 (999~1003年)。据《宋史》记载,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赵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元军占领临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赵显被俘,其两个弟弟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大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领着仅余的30多万兵马乘船南下,在闽江口的林浦停泊。当年11岁的赵昰,被大臣们扶着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于5月登基,“以为宋主,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11月元军从陆路逼近福州时,宋端宗赵昰和他的大臣们从林浦绍岐码头离开,退往广东。南逃前,文武官员在“林桥”下马候旨,前往帝王行宫晋见。赵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怆地降下纬幕。出生于林浦,明朝曾任过吏、兵两部尚书的林瀚在《平山怀古》一诗中曾掬过一把感怀之泪:“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林浦,历史上曾称为濂浦。闽江流出福州市区,到了濂江地段,江面就宽阔起来。(原称濂浦,因濂浦村乃林姓族人聚居之地,故又名林浦)断桥,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原结构不详,残存的桥身长 22米,宽2.8米,3个桥墩,5条石梁,靠岸1孔保存完好。桥面由4条长石梁构成,中门石梁长9米,临江1门已毁,只有桥墩沉在水中。顶部面积14平方米,盖有一座小庙宇。断桥,实为岸上桥,桥身入江处已断,故名。(洋中路348号济南巷内),建于光绪五年,长3.5米宽1.7米小小的桥就架在济南河上,是一座典型的福州小桥。18年(1838年)和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