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与运用与“矛GKTM盾”相关的逻辑规律判断证据..doc

运用与运用与“矛GKTM盾”相关的逻辑规律判断证据..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用与运用与“矛GKTM盾”相关的逻辑规律判断证据.

运用与“矛盾”相关的逻辑规律判断证据   卢新华   逻辑推理是案件事实推理的基本方式,符合逻辑规律,是证据具有可采性的前提条件。而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在判断、甄别证据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矛盾”这一说法,例如说某被告人的供述前后矛盾、某两个证言之间存在矛盾、某证言与现场提取的物证存在矛盾等等,有时候所说的“矛盾”是指逻辑规律中的“矛盾律”,有时候涉及的又是“排中律”,究竟与此相关的逻辑规律包括哪些,以及如何在判断证据中加以运用,是需要仔细澄清和探究的问题。   一、“矛盾”与“矛盾律”、“排中律”   《韩非子》中《难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对了。因为,他说坚不可摧的盾与无坚不摧的矛是互相反对的,从而不能自圆其说。   该典故所揭示的“矛盾”含义,是一种逻辑学上的含义。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矛盾”一词,已大大超过了原先的含义,代表了多种意思,主要包括: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立”,或者是事物之间的“不一致”。再进一步的含义可能是以上的正反、对立而产生的冲突、争执。还有另一种是哲学上的提法,例如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有人专门将其划入“辩证矛盾”的范畴,与“逻辑矛盾”相区别。   不难发现,我们在判断和甄别证据时所说的“矛盾”是取其最基本的含义,即事物之间的“对立”、“正反”、或者“不一致”的状态,而不是冲突、嫌隙和辩证矛盾等等。它包括逻辑学上的“矛盾律”和“排中律”之义。   逻辑学上,矛盾律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按照矛盾律的要求,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那么就要么其中之一为真,要么两个同时为假。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正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是在矛盾律的基础上,对存在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的规律作出总结。矛盾律断定了存在矛盾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但并不否定可以同时为假。而排中律则指出某一种矛盾关系的命题同时为假都不行,其中必有一真。而这种矛盾关系即两个命题正相反对的关系。   判断和甄别证据时上述两种规律都要运用。当证据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根据矛盾律,就可以知道不可能这两个以上的证据(或者说法)同时为真,要么部分为假,要么都为假(例如所反映的金额不一致时);当矛盾的双方是唯一的两极时,就要按照“排中律”,确认其一为真,既不能都肯定,又不能都否定(如证明某人有没有到过现场、控告强奸的被害人是否出于自愿等)。   二、判断和甄别证据时如何发现和排除矛盾   从逻辑意义上讲,判断和甄别证据可以说是发现并排除矛盾的过程。   所谓的“矛盾”大而言之就是证据之间不一致的地方,细而言之“不一致”包括有:①差异,如犯罪金额1000元与3000元之差,作案时间上午与下午之差,作案工具蓝色摩托车与红色摩托车在颜色上之差等等;②一般的相反,如黑色的摩托车与白色摩托车之差,驾驶的快与慢之差等等;③唯一两极的相反,如自愿与非自愿、到过现场与没到过现场等等。   对于①②,应当按照“矛盾律”的要求,将其部分排除或全部排除。以犯罪金额为例,如果被告人交代前后矛盾,一时说收1万元,一时说收3万元,可判断必定其中一次为假或两次都假,而不可能两个数额都肯定。如果是被告人与证人所说的出现这种差异,也应作这样的判断,否则相关的事实就无法认定。对于③,则应按“排中律”的要求,肯定其中之一为真,而另外一个说法(证据)为假。如果涉嫌强奸罪的被告人说对方是自愿的,而被害的女方却说是违背她的意志,就要通过其他证据确定其是自愿还是不自愿,不可能两者都是,或两者都不是。“是否到过现场”也一样,一枚只有到过现场才能留下的指纹,足以使案件的认定得到肯定性的结论,相反,如果被告人不在场证据是确定的,则以“不在场”为真。二者必居其一。   发现证据中的矛盾后运用逻辑规律作判断的过程就是排除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作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使被肯定的证据与证据之间不再存在矛盾。如果必须排除的矛盾无法排除,就无法认定相关事实,应当清楚的是,排除矛盾是为了确定事实。案件中有需要确定的事实,也有不需要确定的事实,因此就有需要排除的矛盾和不需要排除的矛盾。如果这些相关事实是要素性的,对整个案件的认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样的矛盾必须予以排除才能定案,例如犯罪金额、作案时间、犯罪的客观行为等等。而一些对认定案件不构成决定性影响的事实,则不一定要排除矛盾,如证人对被告人的描述可能个别地方有差异,但总体上一致,这些个别地方的差异就不需要排除。   在实践中应当注意到,有些情况下的

文档评论(0)

cv7c8hj6b4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