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参考资料
一、生育篇
生育,曾使古代妇女高居于神坛之上,也曾使她们沦为男性的婢仆与工具。生育,是古代妇女对我们民族的光辉贡献,也是她们人生的一大劫难。
1、从生育女神到生育工具
女性独有的生育功能和人们对女性单性生殖的迷信-------母系氏族时代
女娲造人 圣人无夫(炎帝黄帝舜契弃)
女神庙,裸体孕妇塑像,裸体女像彩陶壶。
男性宗族社会
有子万事足。男女婚嫁“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婚礼仪式:传袋不行,新娘喊而夫家应以出。
借种:生育工具的悲哀与无奈,失去人格。
生育(儿子)的能力成了古代男性社会衡量女性的重要标准,是影响女性一生命运、地位的决定因素。
选妻妾时注意女性是否“宜子”“宜男”,即使出身低微容貌欠佳也可。
陕西民俗:妇女婚后生了儿子才能梳髻。福建清代民俗:拍喜。
无子妇女:被出,听任丈夫纳妾蓄婢(律例有规定)。
剥夺妾、婢的母亲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是附属于丈夫和儿子的,丈夫一旦去世,倘若没有儿子继承宗祀和财产,她们就失去了依托,往往也就会失去在夫家的地位和财产权。
中国传统观念尊重母亲,重视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母子关系:母凭子贵,吕后慈禧佘太君贾母
多妻制下女性之间的斗争: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2、祈子风俗:五花八门,辛酸与血泪
3、孕期禁忌与胎教:绝大多数是为了保护腹中胎儿,孕妇不洁的心理
4、产育礼俗:生育是造成古代妇女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5、避孕、堕胎、溺婴
世道变乱、灾荒、贫寒,不愿多生子女。偷尝禁果,红杏出墙。
溺死女婴:男尊女卑
二、劳动篇
妇女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与男人一起支撑起了古代社会的大厦。
妇职-----蚕桑纺织
古代妇女无论贵贱贫富都把蚕织之事做自己的天职和本分。
南方的越国为复亡雪耻,由王后亲自带领全国妇女辛勤纺织,在很短时间内,就织成葛布10万匹,进贡给强敌吴国,赢得了复兴国家的喘息之机。
白天劳动,农闲时节,晚上纺织到深夜。妇女集体夜绩。
纺织技艺成为人们评价女性的一条重要标准。
一些人家的女儿终生不嫁,被幽禁于家里埋头纺织以交纳赋税、供给朝廷。“女儿布”。
“鸡鸣布”。黄道婆,松江布。
那些专门供奉朝廷的“织锦户”“贡绫户”的专业织女们被迫终生纺织,贻误青春。
一面,在官府赋税重压下,妇女没日没夜苦干仍不能使家庭摆脱贫苦;
另一面,一些妇女可以养活自己与家人,有的还有积蓄。
手工业劳动
刺绣,刺绣艺人,刺绣艺术家
编织、缝纫:织席,做袜子,做肚兜(兜兜巷),做络丝,编织辫线,挑袜子结边,编手套围巾小儿衣帽
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浣妇,缝穷妇,针妇
手工业:制陶,铸剑,制砚(顾小足),给扇子贴花,为锡箔店磨纸,糊火柴盒
农业劳动与劳役
采(菱、莲、藕、茶)拾(穗),砍樵,农耕,畜牧,摇船操橹,淘金,挑私盐贩卖(赤脚),服劳役(做饭、修筑)、兵役(供应粮饷,修筑工事,拆房纵火)
商业活动
秦朝寡妇巴清,“女怀清台”。宋时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
其它职业与劳动
女老师,女医生,三姑【尼姑、道姑、卦姑(看相)】六婆【牙婆(人口买卖)、媒婆、师婆(巫婆)、虔婆、药婆、稳婆】,走江湖卖艺,奴婢、仆妇,厨娘。
三、教育篇
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女贞妇。
道德礼法教育
礼法,懂得男尊女卑,甘心居于卑下地位,柔顺服从,遵守“三从”(父、妇、子)与“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的道德准则。
《列女传》,女四书:《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等等。
古代妇女自幼接受的启蒙教育便是儒家的礼教。
文化教育与修养
明清之前,虽然社会并没有大力提倡过女子学习文化,但似乎也没有人提出过一概反对妇女读书识字的主张。
大约至明清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才蔓延流行起来。明清时代礼教全面加强,妇女地位全面下降。害怕她们心智得到开发,不能再安分守己,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礼”之举来。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主张女子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而且赞赏女子有文化修养、有才学。事实上,一般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的女子大多从小读书,许多市民、商贾人家同样让女儿认字学习,一些高门大户的姬妾甚至婢女也被要求学书学算。所以古代妇女有文化者比比皆是,倡优、妾婢、尼姑、女道士等女性中也常有识文断字者。
汉代上层社会有不少自幼读书的知识妇女。唐代妇女学习诗文蔚成风气,宋代才女辈出,明清时代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是在民间流行,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女子的读书习文传统,清代还形成了一个妇女文学的高峰。
古代诗文满腹的才女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妇女与文化教育无缘。
女工、中馈与其它技能训练(音乐、戏曲、琴棋、烹饪等)
教育方式
宫廷设学堂,聘请专门师傅教课授业,在家中设立家塾或学馆,村镇学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