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61课堂改革交流解析
【授课学案----导领展示】 一、预习展示----交流纠正(略) 二、重点难点----明确方向: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精讲点拨----理解升华 (一)方法指导: (1)学会选取史实支持观点回答开放性问题。 (2)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认识问题。 (二)重难突破: 如何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此部分老师一要注意锤炼语言,不说废话。二要注意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 继续 预习展示---交流纠正部分操作模式 1、默写重要知识点。老师提问,学生默写在作业本上,找2人上黑板默写。 2、根据学生在黑板的默写情况,师生共同纠正答案。 3、同桌之间交换批阅,互打分数,当堂反馈情况。 4、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预习达标”部分的答案,找2小组代表把讨论后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有疑问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解答。 四、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位同学研究了下图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国务会议 袁世凯天坛祭天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五、构建体系----宏观把握 合作探究---能力提升部分操作模式 1、根据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书写要点。 2、组内讨论,相互交流,补充要点。 3、小组自由展示、自由补充,完善要点。 4、教师适当点评总结升华。 构建体系---宏观把握部分操作模式 1、要求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体系默写在学案相应的地方。可找2学生上黑板。 2、构建时注重结构和逻辑关系,只写要点,“点”到为止。 3、书写时要求快速回顾本课内容,以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 4、老师根据上黑板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适当点评,兼做课堂小结。 【训练学案----巩固提高】 一、课堂检测---落实达标 1.广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 A.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 B.明确提出了民族、民主、反帝思想 C.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D.提出了民主时期彻底的土地纲领 2.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 3.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不包括( ) A.与时俱进精神 B.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C.求同存异的团结合作精神 D.社会主义精神 4.材料1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2 ……所有国民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还外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利权,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个宣言》 材料3 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 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不能以富贫人,……吾国资本家尚无,但不可不为富人劝告,予为贫人防备。即民生主义也。 孙中山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回答 ① 根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 ② 根据材料1、2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何局限性。 ③ 材料3的论述中有哪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什么? ④ 根据材料和当时中国的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国家吗?为什么? 课堂检测---落实达标部分 1、老师根据题量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完成。以锻炼学生的答题效率。 2、规定时间结束后,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答案,学生自主修正。 二、课后作业—课外延伸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