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共生现象

文化共生现象 在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进程中居住在同一动、植物分布区的不同种属的有机体之间叠砌着不同种系的关系。 不同生物种属的生命活体可以肩并肩地生活在同一动、植物分布区内,实际上谁对谁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不同种属有机体可以成为争夺它们所共同的有限食物储备而斗争的竞争对手。 有时一个生物种属的代表跑到另一种属的窝巢里安家落户,吃这另一种属的食物(这叫做寄食现象或者巢内共生现象,inquilinism──源出于拉丁文词inquilinus ── 客居的,寄食的,巢内共生的)。 一个种属的个体可以是另一种属的食物,这另一种属不言而喻定是那凶禽猛兽类的强者。凶禽猛兽捕获自己的猎获物,杀死它,吃下去。 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是这样的:其中一个种属依靠另一种属而生活,必然给它带来伤害。这就是寄生和牺牲的关系。有时寄生者生活在牺牲者(寄主)有机体内。寄主保证着寄生者恒定的居住环境和食物。寄生者带给寄主的便是疾病,有时甚至死亡。 也会形成这样的共同生活方式,即一个种属的个体跟另一种属个体并居(某些情况下寄居于寄主的有机体内),从寄主有机体获取食物,得到隐蔽和庇护,以及迁移的可能。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寄生不会给寄主招致任何害处或者益处。种属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称之为共栖现象(commensalism,源出于拉丁文词comes ── 同路人)。这种相互作用的好处是单面性。 但也还有这样一种密切相互作用的类型,不同种属的生物并居,彼此只给对方带来好处。这种共栖得名为共生现象(symbiosis)。我们将能注意到,“共生”这个词有时应用得比较广泛,适用于上述一切类型不同生物种属的共栖。在此情况下共栖相互作用类型称之为互惠共生(mutualism,源于mutuus ── 相互的,双方的)。但是一般都将“共生”与“互惠共生”当作同义词用。 植物世界中的共生可以举出地衣为例,即藻与真菌的共生(地衣就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靠藻类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果把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译注)。在动物世界里鲜明的例子就是独居虾和海葵的共生:海葵保护着独居虾,将它伪装起来以防护敌人,而独居虾则保证海葵的食物和位移运动。在某些共生的情况下,参与共生的一方(共生体)若无共生伴侣就失去生存能力。 在自然条件下共生现象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持久的寻找共生体和相互适应的过程,相互“磨合”的过程。 随着智人的出现,这个过程并未停止。人,积极主动活性地力图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继续着这个过程,但手段不同了,节奏也不一样了 ── 要比在大自然中形成自然的共生快得多而又多。人所做过的,我把它称做文化共生。文化共生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人和马的友好合作。这种友好合作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了整部文明史。 文化的、文明的人类历史总计不超过一万年。这个时间的一半人都是和马在一起生活着的。 人驯养马的历史稍长于五千年,大约始于本世纪三千年前。但起初马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多只役畜套成一群运输重物的还曾有过牛和驴。实心大轮子的货车十分沉重。要想拖动它。需要强有力的动物── 犍牛。犍牛那强有力的角借助于群牛连套拉动着货车。但牛又慢又笨又迟钝。小毛驴虽说聪明点,灵活些,但却没有力量拖得动那沉重的货车。在主人那里这些动物都是有益的,但到了军事上就都派不上用场了。拉沉重货车用牛,远距离两点之间快捷通信用驴。而马,则被人用来食肉。 大约纪元前两千年前徒步的士兵装备着标枪和宝剑。两军相遇彼此注视着,投掷标枪,挥舞宝剑,直到一方开始逃跑。军事行动中不用战车参加。它上面装着武器和军用器材、物资,但一打起来战车就用不上了。 草原上的马比驴强多了,跑起来飞快。但首次企图役使它来拉车就没成功。原始套车扼杀了它们,马的喉咙上勒着的皮带使它窒息。 游牧部落的人特别需要快捷而机动的运输。他们找到了轻便的马车运输方法。发明了两轮马车 ── 两只大轮子的马车。轮子大能让马车在没有路的地方行走。而轮子本身又轻得多 ── 原先是实心的,现在是装了辐条的 ──,既轻些,又更加坚固。两轮上固定着小而轻的平台,上面只坐一个人。这样,大约纪元前1800年便出现了轻便而快捷的运输工具。两轮车的机动性相当高。 随着轻便的两轮马车的出现,游牧人的突然袭击效果大大提高。定居居民的村落无力对抗这些从四面八方迅速进攻又在掠夺以后神速撤离的游牧人。游牧部落的人只有这一种迅速转移的方式便已使农民步兵陷入狼狈状态。 最初采用双轮车的游牧人为呼里特人(纪元前3000年~1000年初期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部族)。他们从高加索山麓下来,来到古亚述国。奠定古巴比仑王国伟大根基的汉穆拉比(Hammurapi,?~前1750,古巴比仑王国国王)死后,游牧人的马队就将古亚述国撕碎成几大块,变成了单独的小公国(相当于公爵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