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民众的名字:试论命名背后的观念史变迁.docVIP

汉代民众的名字:试论命名背后的观念史变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民众的名字:试论命名背后的观念史变迁

汉代民众的名字:试论命名背后的观念史变迁汉代民众的名字:试论命名背后的观念史变迁[摘要] 每个社会中的命名习惯都很大程度地体现着社会整体面貌的观念价值与知识。从大量出土材料中的汉代一般人名中可以发现,武帝及其以后的命名多与个体的长寿、升仙及国家儒学伦常的价值观念有着密切关系。而西汉初期及秦代的情况则没有鲜明的价值或伦常机制的知识色彩,且命名中带有随意性与巫术色彩。这种现象背后呈现的是汉代国家价值与精神在民间潜在的导向力量。到了东汉,儒学今文经思想的“讥二名”原则已深入民间。反映了整个汉代的民众观念在国家教化下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 命名观念、求仙思想、儒家伦常、价值选择、变迁 一、西汉中晚期及以后的命名习惯      有学者统计之后的结论认为,汉代人喜爱用三种类型的价值标准命名。第一种喜用“延年”、“延寿”、“千秋”、“彭祖”等词汇,第二种喜用“安国”、“广汉”、“安世”等词汇,第三种喜用“福”、“禄”、“昌”、“公”、“候”等词 。这三种类型可以被视为长寿求仙类,家国安定类和个体富贵类。这反映了特别是武帝以及其后在命名中所体现的价值风尚,从材料上讲,运用的则主要为社会上层的贵族、精英和知识分子之名。那么,西汉中期以来普通民众的命名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呢?这可以从考古材料中寻求证据。     首先,从公元前102年到公元31年的居延汉简是相当重要的材料。因为它在时间跨度上与这一时段密切相契。而且居延地区的兵源来自帝国的各个郡,能很好地反映整个时代的一般状况。现列举材料如下 :   长寿(28.21B)、延寿(32.17)、李延寿(104.19,148.3)、延年(68.62)、万年(33.18)、周万年(104.40)、解万年(258.7)、史福年(77.49)、徐殷年(35.16)、丁延年(521.20)、田延年(116.6)、张延年(280.7)、赵延年(112.23)、长生(509.11B,513.1B)、储寿(560.27)、李寿(甲附6)、张彭祖(29.2)、薛去疾(283.37)、周千秋(562.7)、訾千秋(40.27)。    这是第一个大类。《汉书》中著名的李延年、严延年、韩延寿、霍去病显然与之属于同一类型,洛阳出土的昭宣时期“卜千秋墓”的墓主之名显然也归属此类 。表明延长生命,祛除疾病,长寿直至不死为仙的理想,深刻地贯彻在精英与底层民众的整个社会观念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正好与笃信神仙之术的武帝形成对应。   又有:□安国(126.19)、王安世(120.55)、定国(401.1)、陈安国(143.28)、孙安世(145.33)、孙安国(539.3)、陈定国(517.13)、田安世(184.2)   显然,这是第二种类型。出现“安国”、“安世”一类名字的较高频率反映了西汉中期后集中地将国家稳定、安全与国家认同这一重要价值想象投射到命名之中,寄托理想与期待值。   又如:董得禄(46.19)、韩勋(220.8)福(192.16)、贵(214.113),淳于福(214.49)。   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体现的价值观“福禄”、“富贵”在汉代相当流行,具有深厚的民间心理基础。   显然,以上这三种集中的汉代名字类型所包含的社会集体观 念所代表的价值是武帝以来相当流行的意义取向。与这个时代的铜镜铭文相对应,突显着当时流行的观念:   “尚方作镜四方有,仓(苍)龙在左,白虎居右,为吏高升贾万倍。胡虏殄灭云万里,辟去不祥利孙子,长保二亲乐无己。”   “青盖作竞(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殃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   “作佳镜哉子孙息,凤凰翼翼在坐则(侧)。官位尊 (显)蒙禄食,幸缝时年获嘉德。多贺君家受大福,长保二亲得天力,传之后世乐无极。”   “尚方之竞(镜)大佳好,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徘回(徊)大山采之(芝)草,寿如金石之天保” 。   西汉中期以来的镜铭主题基本上是以仙人、长保二亲、国家安定、受大福、富贵高升这几个价值基础为母题进行生产的。虽然镜铭内容有差异,但基本不脱离这一观念之外,与居延汉简中士兵及下级军吏的命名取向形成了高度一致的对应。   此外,大量的铜镜铭文中对“二亲”的祝愿及对国家的关心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孝”、“忠”观念的大众理解形式。这一类主题在居延汉简中占有最高频率,显然是前面所归纳三种类型中没有充分重视到的:   李忠(58.1)、刑忠(132.32B)、张忠(119.58)、马忠(257.2)、赵忠(258.7)、秦忠(262.30)、张忠臣(340.6)、韩忠(334.29)、陈忠(401.3)、王忠(511.36)、□长忠(513.46)、党佐忠(140.5B)、忠(127.29)。   张孝(55.25)、李孝□(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