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与“死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冰”与“死火”.doc

“饮冰”与“死火”   摘要:“饮冰子”是梁启超的笔名,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忧虑焦灼的痛苦情绪;“火的冰的人”是鲁迅的自况,表达了鲁迅在绝望的冰谷中燃烧的悲壮情怀。如果用“饮冰”意象来形容梁启超创作中热烈而奔放的美学风格,那么,“死火”意象则最能体现鲁迅创作中的冷峻与悲凉。无论表现为“饮冰”还是“死火”的创作心境,其实都源自启蒙的焦虑。因此,“荷戟独彷徨”不再是单纯个体的寂寞与哀伤,而是表现了更深沉的忧患精神与进取意识,代表了这一过渡时期知识分子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姿态与文化心理。   关键词:梁启超;鲁迅;饮冰;死火;创作心境;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089―06   收稿日期:2013-01-22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岭南文化精神与梁启超研究”(GD12XZW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曹亚明(1978-),女,湖南常德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宋剑华(1955-)。男,辽宁丹东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自20世纪初期以来,梁启超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围绕梁启超的学术史、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家族史等方面展开研究。回顾百年来梁启超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发现,对于梁启超的研究,在不同时代?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也许是梁启超的政治光芒太过耀眼,也许是因为其学术兴味过于博杂,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文学活动的价值。实际上,梁启超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之执牛耳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驱。近年来,关于梁启超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变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评价,以及其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梁启超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回到晚清”这一口号的日渐流行,许多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开始关注梁启超与中国新文学的联系,开始正视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学的血脉承传。夏晓虹所著的《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和董德福所著的《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梁启超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传承,前者重点考察梁启超的文学观和思想演变,以及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文化的深层关系;后者是以梁启超和胡适作为切入点,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前后相继的两代知识分子的学思历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关爱和在《梁启超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意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等重要论文中,也多次强调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文学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将五四新文学与梁启超及其所倡导的那个时代的文学视为一体,已经为众多研究者所逐渐接受,正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研究课题。   在21世纪的新语境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梁启超进行重新解读,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梁启超。2012年,解玺璋的《梁启超传》出版,该书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其实,晚清一代知识分子和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要数梁启超和鲁迅。摩罗曾把梁启超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文字编成《太阳的朗照》和《月亮的寒光》,在他看来,梁启超的国民性思想如同太阳普照天下、滋润万物,温暖而又光明;而鲁迅则在情绪的光谱上走向了另一极,“冷月照孤魂,孤魂咒劣根”形成了鲁迅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基调,绝望而寒凉。其实,不只是鲁迅曾深刻地体验那种由热烈而堕入绝望、由绝望而堕入怨愤的心路历程,梁启超又何尝没有经受过这种煎熬。中国的文人有许多都曾徘徊在苦与乐、失落与奋进的情绪中,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走出洞穴的囚徒,徘徊于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之间,梁启超的心境也曾发生过很大的变化,经历了对西方文化由醉心到冷漠,对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回归的曲折过程,他的一生也始终徘徊于感情与理智、历史与现实的两难之间。K.T?斯托曼说:“心境(mood)是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它似乎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淡薄而弥漫的背景,使人的一切行动和体验都带有它的色彩和痕迹。”因此,选择“饮冰”与“死火”这两个关键意象,来审视梁启超和鲁迅的情绪体验和主观心境,或许比简单地将二人类比成太阳或月亮来得更贴切,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解读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姿态和文化心理,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梁启超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诸多联系,以及梁启超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饮冰”与“死火”――两种创作心境   梁启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