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docVIP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doc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   摘 要: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矛盾性和悖论性,以及纵向坐标轴上自我探寻中行为结果对行为意愿的否定性与嘲弄性。昆德拉认为,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悖论性状态是现实世界荒诞感和人的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相对性与模糊性则是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永远处于“无知”和谬误之中。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我;悖论   作者简介:池大红,女,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张岩,男,文学博士,许昌学院副教授,从事生态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134-07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多个维度展示了人的“存在之图”,在轻与重、灵与肉、强与弱、偶然与必然、拯救与迫害、玩笑与严肃、媚俗与反抗等方面展示了复杂的甚至是悖论性的人的存在可能,怀疑并思考了确定的、绝对的认识与结论。本文将通过考察昆德拉的创作并详细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分析昆德拉笔下自我悖论性状态的具体表现方式,并研究昆德拉探究自我存在的特点和意义。   何谓“存在”?昆德拉是这样来描述“存在”这个命题的:“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存在的领域意味着:存在的可能性。至于这一可能性是否转化成现实,是次要的。”[1](P54-55)因此,“存在”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可能。“自我”存在,也即“自我”存在的诸种可能性。   “自我”这个哲学问题也属千古难题。古希腊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大多同命运的安排、神的旨意有关,尽管人本主义的暗流涌动也从未停止;中世纪,上帝成了最高法则,神本主义下人的自我更多体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和遵从;文艺复兴时代,人的理性价值和尊严再次复苏,理性意志成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标准。以上的自我探索中,自我是确定的、同一的,是可认识的。然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尼采宣布“上帝死了”,随着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大行其道,自我陷入到了更深的迷茫之中,对自我有了更多形形色色的解释,其能否被认识、其确定性本质也遭到了质疑。   昆德拉的创作就是企图打破自我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尝试。他贯穿始终的创作主题就是对悖论性自我、对人性的多种可能性的关注和探寻。《玩笑》中,卢德维克用玩笑的态度写了一张明信片,不料却带给他万劫不复的沉重;他使出浑身气力报复曾经陷害他的人,结果却成全了对方。《生活在别处》中,雅罗米尔出于正义的初衷却带给无辜的人灭顶之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拍下同胞抵抗入侵者的照片最后却成为当局迫害同胞的证据,爱国义愤变相成了叛卖祖国;托马斯保护杂志编辑的意愿必然导致另一个编辑的被迫害,拯救的行为却带来了迫害。以上这些行为的结局构成了对行为初衷的巨大嘲弄,自我无法朝着既定的行为目标发展,自我发展的走向变得不可捉摸,人无法把握自己控制自己。这是自我探寻在动态层面上的悖论展现,悖论表现为行为意愿与行动结果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昆德拉笔下的人物还有另一种悖论性存在状态,表现为不同身份、不同意识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如《搭车游戏》中那对正经青年男女,在扮演了一场“司机”和“搭车女郎”的游戏之后,彼此变得极其陌生,面对女孩曾经的“清纯”与现在的“放荡”,男孩陷入了迷惘之中,他不知道哪一个自我更真实,到底还有没有确定的自我。《告别圆舞曲》中,在露辛娜和雅库布身上,受害者和迫害者两位一体。小说结尾,每个人都背弃了自我,甚至走向了另一种自我,雅库布不得已从继父的身份变成了情人,露辛娜从紧张算计到温柔安然,卡米拉从嫉妒焦虑到坦然自信等等。还有《无知》中,作者对于“家园”、“回归”和“异乡”、“流亡”这两组命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呈现,对于“回归”和“流亡”之间界限模糊的深刻拷问。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可以发现昆德拉探索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那就是自我存在横向状态上的矛盾性、悖论性和自我实现纵向行为上的否定性、嘲弄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四个主要人物的设置体现了自我探索的上述美学特点。关于人物的“存在编码”性质,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试图探索一个非常具体但是学界又鲜有研究的现象,那就是通过探究人物设置的两种方式来探索自我存在的悖论性本质。不难发现,托马斯、特雷莎属于一类。他们身上较多体现了作者在横向坐标轴上探索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悖论性状态。而萨宾娜和弗兰茨则展示了一条自我不断发现、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