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西陵遗址价值及整体保护建议.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昭西陵遗址价值及整体保护建议.doc

昭西陵遗址价值及整体保护建议   【关键词】清东陵;昭西陵;遗址价值;整体保护;建筑修复   【摘 要】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的昭西陵组群格局与建筑形制独特,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皇家陵寝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近代以来,昭西陵因人为与自然因素遭到严重破坏,必须进行整体保护,这不仅需要对遗存建筑和建筑遗址进行修缮,还应对有重大价值的中轴线建筑进行全面修复。昭西陵的整体保护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昭西陵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大红门外以东,是安葬与追慕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的大型建筑组群。200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昭西陵进行遗址保护,2012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筑设计室联合对修缮设计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实地考察遗址现状,走访咨询清史专家及当地守陵人后裔,查阅清宫历史档案,完成了最终申报文本。在昭西陵遗址保护修缮设计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昭西陵遗址的重要价值,并对其进行更为完善的整体保护提出建议。   一、昭西陵历史沿革简述   昭西陵是以关外盛京清太宗皇太极昭陵为主陵的皇后陵。按《清圣祖实录》等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底,孝庄皇后临终遗嘱“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1]。玄烨涕泣受命,翌年元旦下旨兴建“暂安奉殿”。   “暂安奉殿”设享殿、后殿及东西配殿,未建地宫。享殿为重檐庑殿顶,后殿为慈宁宫东五间新居迁建而成。孝庄棺椁置于后殿宝座之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此时昭西陵雏形已然形成,但还未称之为“陵”,仅称“殿”。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雍正帝胤继统后,同朝臣们稽考经典,认为孝庄文皇后久居“暂安奉殿”,典制未备,“允宜定为陵寝”[2]。雍正二年(1724)十一月,正式荐名昭西陵,并派大臣带同钦天监官相度绘图,又以“昭西陵距昭陵甚远”为由“特建碑亭”。翌年二月,拆除后殿,建地宫、宝城、宝顶与方城明楼等,年底竣工。   按《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改建后的昭西陵建筑组群规制完备,从北往南依次为:宝顶周环宝城、方城明楼、石五供、隆恩殿(左右有陵寝门)、东西庑、东西燎炉、琉璃花门、隆恩门、东西班房、东西朝房、东南方神厨库(院内有南北神库、神厨、省牲亭)、井亭、正南方神道碑亭、东西下马牌[3](图一)。   近代以来,伴随封建君主制的瓦解,清东陵始遭兵匪侵扰,人为破坏严重。昭西陵亦未能幸免,加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现地上建筑除西值房、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保存尚完整外,其余建筑仅存基座与残墙遗址。   二、昭西陵遗址价值   (一)墓主人孝庄文皇后的历史地位及政治影响。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博尔济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一生辅佐三代君王,特别是康熙帝玄烨,由孝庄抚养成长,又赖孝庄辅政。玄烨晚年曾深情回忆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4]   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澜于即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黜奢崇俭,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才,为清朝的守成、创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清朝最伟大的女政治家,后世称其为清朝“国母”。   (二)昭西陵是清代后陵的开创篇章,具有独特的组群格局与建筑形制。   清朝早期葬制,帝后合葬,同陵同穴。而昭西陵的建造打破旧有葬制,开创了清代皇后不与皇帝合葬的先河,是清代后陵规制创建与完备的基石。又因其营建过程极为特殊,而具备了许多独特的组群格局与建筑形制。   1.昭西陵因与盛京昭陵关联,具备独特的组群格局。   清代后陵大都近依帝陵,形成帝、后陵寝体系,昭西陵却与盛京昭陵远隔千里,这种自古未有的特殊情况使昭西陵组群格局产生了诸多特点:   其一,两道陵墙。中国古代陵寝一般做内外两道墙垣——内垣与外垣。清代皇家陵寝中,除昭西陵外,清东陵与清西陵的所有陵寝均以风水墙作为形式上的外垣,故只设一道陵墙。但昭西陵位置极为特殊,出于与盛京昭陵遥相隶从的意向,选址于东陵风水墙外,自成一区,必须另建外垣。因此昭西陵设外围墙一道,形成了两道陵墙的独特形制。   其二,隆恩门与琉璃花门相连而设。关内清陵以琉璃花门及卡子墙将陵区分为以享殿为主体的祭祀区和以宝城地宫为主体的寝宫区,琉璃花门即陵寝门,作为寝宫区的入口位于享殿后。昭西陵的隆恩门与琉璃花门分别是两道墙垣的开门,二者相连而设,故琉璃花门紧接于隆恩门之后,位于享殿之前。陵寝门位于享殿两侧的卡子墙上,祭祀区与寝宫区的分区并不明显,与关外福陵、昭陵不设陵寝门的格局相似。   其三,布局局促。康熙朝初设暂安奉殿时已北抵孝陵风水墙,使用地局促成为雍正朝改建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增建地宫、宝顶、宝城、方城明楼和石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