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详细版解读
【识记字词】 点缀 ( ) 平仄( ) 混沌( ) 馄饨( ) 廿四桥( )落蕊( ) 一椽( )槐 树( ) 潭柘( )寺 着单衣( )萧条( ) 【识记字词】 点缀 (zhuì) 平仄(zè ) 混沌(dùn ) 馄饨(t ún) 廿四桥(niàn)落蕊(ruǐ ) 一椽(chuán)槐树(huái) 潭柘(Zhè)寺 着单衣(zhuó)萧条(xiāo ) 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都”:这座城市的浓烈而醇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让郁达夫心醉神迷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 2、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文章结构】 (1 - 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 -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为画面拟定一个小标题。 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 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 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 第5段秋蝉残鸣, 第6—10段闲话秋凉, 第11段清秋佳果。 1、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清、静、悲凉。 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或者叫冷色调) 明确:冷色调。 秋声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手法: 以动衬静(静)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写喜欢冷色调,喜欢清、静、悲凉。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代表作《沉沦》就表现了受压迫的留学生的苦闷与彷徨。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 短篇小说:《沉沦》、《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迷羊》、《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 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