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西北根据地形成原因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35年初西北根据地形成原因探析.doc

1935年初西北根据地形成原因探析   【收稿日期】2013-04-28   【作者简介】魏德平(1981―),男,陕西南郑人,中共党史专业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摘要】1935年初,为了粉碎国民党大规模军事“围剿”,在陕甘边、陕北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关于西北革命意见日趋一致,西北革命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干部队伍,陕甘边、陕北根据地遭受党内错误路线干扰相对减弱等有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2月5日,陕甘边、陕北根据地部分主要领导人齐聚赤源县周家硷,召开周家硷会议,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初步实现了中共领导的西北根据地的统一。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对推动西北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4―0078―08      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对中国革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土地革命后期,中共领导的其他根据地纷纷遭受重大挫折,当地红军被迫先后战略转移,进行长征。但是,由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为主发展起来的西北根据地却“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领导下,于一九三五年二月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达到了完全统一。谢子长同志负伤去世后,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两军在刘志丹同志统一指挥下,粉碎了第二次反革命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靖边、保安六座县城,把两个苏区连成一片,创造了大片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和各路红军北上抗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1]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当时“硕果仅存”的西北根据地为转战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改变遭受围追堵截的困顿境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在西北实地考察的《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范长江发表于1935年11月9日的通讯报道写到:“此次毛泽东以不及万人之疲惫的徒步之师,截击与追击之者,不下数万人,如跟踪以入陕北,不但毛泽东一路将散亡大半,即刘志丹之老家,亦将大受影响。然而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寥若晨星之民众,皆避不见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陷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彭德怀于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的红军约五千之众,于陕北边境上作猛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未敢再行深入。此种反攻之动作,或为‘老毛不弱’的表示,而其反攻之可能,不能不归功于刘志丹之民众组织基础。”[2]72   西北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建立的功绩,毛泽东没有忘记。1945年4月21日,中共七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高度评价了西北根据地:“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实验区,我们的一切工作在这里先行试验,在这里开七大,在这里解决历史问题。”[3]297既然这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就有必要对其加以深入研究。那么这块根据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35年初西北根据地内实现党政军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还是蕴含着必然的趋势?这是本文将要试图回答的问题。   现在关于西北根据地形成原因的研究和解释,主要认为是当时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讲:“1934年,陕甘边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八路围攻,取得了九战九捷的光辉胜利。同年秋,陕北根据地也取得了粉碎敌人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的伟大胜利。不久,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反革命‘围剿’已部署就绪。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统一两个根据地的领导,以便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进一步发展游击战争,把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4]16-17郭洪涛回忆:“1934年10月,中央驻北方代表派巡视员黄汉(即张子华)同志来陕北视察工作。当时陕北特委只有我和李铁轮同志在清涧特委机关,其他同志都在外地工作。鉴于当时敌军压境,我军力量比较薄弱,我曾向黄汉同志建议,将陕北的红军一、二、三团组成一个主力师,消灭敌人分散的兵力;并将红26军42师一部迅速调来陕北,和陕北军民一道开展反二次‘围剿’的斗争。由于谢子长同志伤势很重,仍在养伤,无法担任军事领导工作,我还建议调刘志丹同志北来统一指挥。”[5]58当时陕北根据地军事领导人之一的高朗亭曾回顾,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巡视员黄翰的建议下,商讨两地共同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努力的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刘志丹、谢子长关于联合斗争粉碎国民党“围剿”的主要战略部署和斗争策略。[6]251-252这些记载虽然在具体史实上各有侧重,语言表述上亦有差异,但是都强调了国民党军事“围剿”,造成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军事危机是直接促成两个根据地逐渐走向统一,形成西北根据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